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46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9页 |
1.2.1 陆坡微盆地的概念及成因类型 | 第12-15页 |
1.2.2 陆坡微盆地内部的层序地层结构及演化模式 | 第15-21页 |
1.2.3 陆坡微盆地内部的海底扇构型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21-28页 |
1.2.4 存在的科学问题 | 第28-29页 |
1.3 研究区概况 | 第29-40页 |
1.3.1 地质概况 | 第29-38页 |
1.3.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8-39页 |
1.3.3 资料丰度和品质 | 第39-4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40-4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40-4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1.5 主要研究工作量 | 第43-44页 |
1.6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与认识 | 第44-46页 |
第2章 微盆地构造展布样式及形成演化机制研究 | 第46-74页 |
2.1 微盆地静态构造展布特征 | 第46-57页 |
2.1.1 区域地层反射特征 | 第46-47页 |
2.1.2 逆冲褶皱带的构造样式及展布特征 | 第47-54页 |
2.1.3 底部泥岩滑脱层的分布及变形特征 | 第54-57页 |
2.2 微盆地动态构造演化特征 | 第57-65页 |
2.2.1 生长地层结构特征 | 第57-60页 |
2.2.2 微盆地时空演化特征 | 第60-62页 |
2.2.3 微盆地构造演化过程 | 第62-65页 |
2.3 微盆地成因机制探讨 | 第65-73页 |
2.3.1 纵向滑脱褶皱的形成机制 | 第65-68页 |
2.3.2 泥岩滑脱层的变形机制 | 第68-7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3章 微盆地内部层序地层结构及空间演化规律研究 | 第74-116页 |
3.1 微盆地内部的三级层序地层格架 | 第74-86页 |
3.1.1 三级层序地层界面特征 | 第74-78页 |
3.1.2 三级层序地层分布特征 | 第78-82页 |
3.1.3 微盆地古地貌分布特征 | 第82-86页 |
3.2 微盆地内部的层序地层结构 | 第86-104页 |
3.2.1 层序地层单元类型及特征 | 第86-96页 |
3.2.2 层序地层单元的组合样式 | 第96-99页 |
3.2.3 层序地层单元组合的空间分布 | 第99-104页 |
3.3 微盆地内部的层序地层充填样式及控制因素探讨 | 第104-114页 |
3.3.1 层序地层单元及组合的形成机制 | 第104-109页 |
3.3.2 微盆地差异地层充填样式的控制机理 | 第109-11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4章 微盆地内部海底扇构型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 第116-159页 |
4.1 海底扇沉积构型识别特征 | 第116-127页 |
4.1.1 水道-天然堤沉积构型识别特征 | 第116-121页 |
4.1.2 朵叶沉积构型识别特征 | 第121-124页 |
4.1.3 块状搬运体构型识别特征 | 第124-127页 |
4.2 微盆地内部的海底扇构型分布及演化特征 | 第127-145页 |
4.2.1 海底扇体系的宏观分布样式 | 第127-133页 |
4.2.2 海底扇体系内部的构型组合样式 | 第133-139页 |
4.2.3 海底扇复合体的构型复合样式 | 第139-145页 |
4.3 古地貌对微盆地内部海底扇构型展布的控制作用探讨 | 第145-157页 |
4.3.1 古地貌对海底扇宏观构型展布的控制作用 | 第145-152页 |
4.3.2 古地貌对海底扇内部构型特征的控制作用 | 第152-1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5章 结论与认识 | 第159-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5页 |
致谢 | 第175-1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177-1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