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12页 |
1.1.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 第12页 |
1.1.3 校园环境对师生的影响 | 第12-13页 |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概述 | 第13-21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3-18页 |
1.2.1.1 校园环境 | 第13页 |
1.2.1.2 小气候 | 第13-14页 |
1.2.1.3 气象要素 | 第14-15页 |
1.2.1.4 太阳高度角 | 第15页 |
1.2.1.5 空间围合度 | 第15-16页 |
1.2.1.6 开敞空间 | 第16页 |
1.2.1.7 半开敞空间 | 第16-17页 |
1.2.1.8 覆盖空间 | 第17-18页 |
1.2.1.9 封闭空间 | 第18页 |
1.2.2 研究概述 | 第18-21页 |
1.2.2.1 国内外小气候研究概况 | 第18-20页 |
1.2.2.2 校园小气候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小气候基础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1.4.2 地区简介及实测区域选择 | 第22页 |
1.4.3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冬、夏、春三季实测研究 | 第22页 |
1.4.4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人体舒适度研究 | 第22-23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6 观测中需解决的问题 | 第24-25页 |
2 研究区概况和实测试验 | 第25-3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2.1.1 临安区概况 | 第25-26页 |
2.1.2 浙江农林大学概况 | 第26页 |
2.1.3 使用人群行为关系研究及测点选择 | 第26-27页 |
2.2 实测试验 | 第27-33页 |
2.2.1 实测场地 | 第27-31页 |
2.2.2 测量仪器与方法 | 第31页 |
2.2.2.1 测量仪器 | 第31页 |
2.2.2.2 测量方法 | 第31页 |
2.2.3 测量时间 | 第31-33页 |
3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小气候实测分析 | 第33-50页 |
3.1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夏季小气候实测分析 | 第33-39页 |
3.1.1 积温效应分析 | 第33-34页 |
3.1.2 空气温度实测分析 | 第34-35页 |
3.1.3 相对湿度实测分析 | 第35-36页 |
3.1.4 风速、风向实测分析 | 第36-38页 |
3.1.5 太阳辐射实测分析 | 第38-39页 |
3.2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冬季小气候实测分析 | 第39-44页 |
3.2.1 积温效应分析 | 第39-40页 |
3.2.2 空气温度实测分析 | 第40-41页 |
3.2.3 相对湿度实测分析 | 第41-42页 |
3.2.4 风速、风向实测分析 | 第42-43页 |
3.2.5 太阳辐射实测分析 | 第43-44页 |
3.3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春季小气候实测分析 | 第44-47页 |
3.3.1 积温效应分析 | 第44页 |
3.3.2 空气温度实测分析 | 第44-45页 |
3.3.3 相对湿度实测分析 | 第45-46页 |
3.3.4 风速、风向实测分析 | 第46-47页 |
3.3.5 太阳辐射实测分析 | 第47页 |
3.4 总结 | 第47-50页 |
3.4.1 积温 | 第47-48页 |
3.4.2 空气温度 | 第48页 |
3.4.3 相对湿度 | 第48页 |
3.4.4 风速、风向 | 第48-49页 |
3.4.5 太阳辐射 | 第49-50页 |
4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人体舒适度 | 第50-64页 |
4.1 人体舒适度 | 第50-51页 |
4.2 人体舒适度评价指标 | 第51-53页 |
4.2.1 预测平均投票(PredictedMeanVote,PMV) | 第51页 |
4.2.2 生理等效温度(PhysiologicalEquivalentTemperature,PET) | 第51页 |
4.2.3 标准有效温度(StandardEfficientTemperature,SET*) | 第51-52页 |
4.2.4 通用热气候指数(UniversalThermalClimateIndex,UTCI) | 第52页 |
4.2.5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GB/T27963-2011) | 第52页 |
4.2.6 小结 | 第52-53页 |
4.3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人体舒适度分析评价 | 第53-64页 |
4.3.1 评价方法 | 第53-54页 |
4.3.2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夏季人体舒适度分析评价 | 第54-57页 |
4.3.2.1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夏季各测点PET分析 | 第54-56页 |
4.3.2.2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夏季各测点PET与各小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4.3.3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冬季人体舒适度分析评价 | 第57-60页 |
4.3.3.1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冬季各测点PET分析 | 第57-59页 |
4.3.3.2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冬季各测点PET与各小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4.3.4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春季人体舒适度分析评价 | 第60-63页 |
4.3.4.1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春季各测点PET分析 | 第60-62页 |
4.3.4.2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春季各测点PET与各小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4.3.5 小结 | 第63-64页 |
5 总结与建议 | 第64-67页 |
5.1 总结 | 第64-66页 |
5.2 校园人群活动空间适宜性设计策略建议 | 第66-67页 |
6 讨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一:图表索引 | 第73-76页 |
附录二:小气候因子之间相关性 | 第76-88页 |
附录三:数据折线图实测数值 | 第88-101页 |
个人简介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