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8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研究背景第10页
        2.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研究现状及综述第11-15页
        1.国内研究现状第11-14页
        2.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5-17页
        1.研究思路第15-16页
        2.研究方法第16-17页
    (四)研究的创新点第17-18页
        1.内容的创新第17页
        2.研究视角的创新第17-18页
一、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理论概述第18-27页
    (一)新媒体相关概念第18-22页
        1.新媒体的含义第18-19页
        2.新媒体的类型与特点第19-22页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科学内涵第22-24页
        1.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第22页
        2.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第22-23页
        3.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第23-24页
    (三)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基础第24-27页
        1.传播学相关理论第24-26页
        2.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第26-27页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成就与问题第27-38页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的调查第27-28页
        1.调查设计第27页
        2.调查问卷的结构和分析方法第27-28页
    (二)在实效性方面取得的成就第28-31页
        1.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28-29页
        2.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第29页
        3.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第29-30页
        4.增强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第30页
        5.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合力第30-31页
    (三)在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第31-38页
        1.教育者对新媒体利用不充分第31-32页
        2.受教育者媒体资源选择能力不佳第32-33页
        3.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有所偏离第33-35页
        4.教育载体功能发挥不佳第35-36页
        5.教育环境存在一定风险第36-38页
三、新媒体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第38-44页
    (一)教育者教育观念尚未转变第38-39页
        1.教育观念更新不及时第38-39页
        2.适应新媒体能力较弱第39页
    (二)受教育者综合能力参差不齐第39-40页
        1.知识水平存在差异第39-40页
        2.媒介素养高低不一第40页
    (三)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第40-41页
        1.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第40-41页
        2.不符合身心发展特点第41页
    (四)教育载体落后第41-42页
        1.载体建设水平较低第41-42页
        2.教育载体选择不当第42页
    (五)教育环境复杂多变第42-44页
        1.新媒体环境虚拟开放第42-43页
        2.网络教育政策不完善第43-44页
四、新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第44-55页
    (一)加强高校教育者队伍建设第44-46页
        1.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观念第44-45页
        2.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第45-46页
    (二)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养第46-47页
        1.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第46-47页
        2.提升大学生知识素养第47页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47-48页
        1.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第47-48页
        2.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第48页
    (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第48-52页
        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第48-49页
        2.加强高校网络论坛建设第49页
        3.加强高校微博平台建设第49-50页
        4.加强高校网络通讯建设第50-52页
    (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52-55页
        1.优化法制环境建设第52-53页
        2.加强道德环境建设第53页
        3.建立网络监督体系第53-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附录第59-6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2-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精准扶贫”视阈下高校民族学生资助育人研究
下一篇: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