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3.1 关于学术道德内涵及问题行为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2 关于学术道德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3 关于学术道德教育改革的研究 | 第16-18页 |
1.3.4 其他各国关于学术道德教育的研究 | 第18-19页 |
1.3.5 文献评析 | 第19-20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0-22页 |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2页 |
1.6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学术道德及其教育的多维解读 | 第25-31页 |
2.1 学术道德内涵的多维解读 | 第25-27页 |
2.1.1 伦理学范畴中的学术道德 | 第25-26页 |
2.1.2 心理学范畴中的学术道德 | 第26页 |
2.1.3 社会学范畴中的学术道德 | 第26-27页 |
2.2 学术道德教育的重新定位 | 第27-28页 |
2.2.1 学术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 第27-28页 |
2.2.2 学术道德教育的着力点 | 第28页 |
2.3 学术道德教育实践模式 | 第28-31页 |
2.3.1 学术道德教育实践模式的内涵 | 第29页 |
2.3.2 学术道德教育实践模式构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当前我国学术道德教育实践模式优劣 | 第31-37页 |
3.1 学术道德教育的学术共同体模式——以上海同济大学为例 | 第31-33页 |
3.1.1 学术共同体模式的设计思想与组织形式 | 第31-32页 |
3.1.2 学术共同体模式的操作程序与施行效果 | 第32页 |
3.1.3 学术共同体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32-33页 |
3.2 学术道德教育的层级内化模式—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 第33-34页 |
3.2.1 层级内化模式的设计思想与组织形式 | 第33页 |
3.2.2 层级内化模式的操作程序与施行效果 | 第33-34页 |
3.2.3 层级内化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 第34页 |
3.3 数字化自由内化模式——以天津大学为例 | 第34-37页 |
3.3.1 自由内化模式的理论支撑和组织形式 | 第35页 |
3.3.2 自由内化模式的操作程序和施行效果 | 第35页 |
3.3.3 自由内化模式的优势和欠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学术道德教育模式低效的原因分析与创新启示 | 第37-44页 |
4.1 原因分析 | 第37-40页 |
4.1.1 科学场域中学生、导师及相关组织不合理的位置关系 | 第38-39页 |
4.1.2 科学场域的逆分化 | 第39页 |
4.1.3 学术道德教育与科学场域中的惯习脱离 | 第39-40页 |
4.2 创新模式的启示 | 第40-44页 |
4.2.1 落实学术道德教育多目标任务 | 第41-42页 |
4.2.2 优化学生、导师和组织机构在科学场中的位置 | 第42页 |
4.2.3 利用后现代主义中科学场分化优势 | 第42-43页 |
4.2.4 科学场中“惯习”的养成 | 第43-44页 |
第五章 “五位一体”学术道德体验式实践模式构建 | 第44-53页 |
5.1 “五位一体”体验式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第44-45页 |
5.1.1 以自主学习为主,强制约束为辅 | 第44页 |
5.1.2 以实践训练为主,规范讲习为辅 | 第44页 |
5.1.3 以学生和导师为主体,相关行政机构帮助为辅 | 第44-45页 |
5.1.4 以学术为业 | 第45页 |
5.2 “五位一体”体验式实践模式构建科学依据 | 第45-48页 |
5.2.1 体验式教学模式 | 第45-46页 |
5.2.2 体验式实践模式与学术道德教育的适切性 | 第46-47页 |
5.2.3 实践基础 | 第47-48页 |
5.3 “五位一体”体验式实践模式的构建程序 | 第48-51页 |
5.3.1 “五位一体”体验式实践模式概述 | 第48页 |
5.3.2 “五位一体”体验式实践模式的操作流程 | 第48-51页 |
5.4 “五位一体”体验式实践模式的施行条件 | 第51-52页 |
5.5 “五位一体”体验式实践模式的优势、前景和可能的不足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注释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