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培育抗病品种是挽救因SCN造成经济损失的必然选择 | 第13页 |
1.1.2 发掘抗性基因是拓宽抗性遗传基础、培育持久性抗病品种的根本保障 | 第13页 |
1.1.3 抗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提高抗病育种效率的重要举措 | 第13-14页 |
1.1.4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7页 |
1.2.1 SCN生理小种的划分及其分布 | 第14-15页 |
1.2.2 SCN抗源筛选及抗病品种选育 | 第15-18页 |
1.2.3 SCN抗性基因定位及抗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18-24页 |
1.2.4 大豆胞囊线虫病候选抗性基因 | 第24-25页 |
1.2.5 大豆SNP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2.6 我国SCN抗病核心种质 | 第26-27页 |
1.3 本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第二章 SCN候选抗性基因Rhg4多样性 | 第28-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1 材料 | 第29页 |
2.1.2 大豆基因组DNA提取 | 第29-30页 |
2.1.3 引物设计及PCR反应 | 第30页 |
2.1.4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 第30-31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2.2.1 与Rhg4序列的比较 | 第32页 |
2.2.2 Rhg4序列多态性 | 第32-35页 |
2.2.3 中性检测 | 第35-36页 |
2.2.4 连锁不平衡与重组 | 第36-37页 |
2.2.5 突变热点和冷点预测 | 第37页 |
2.2.6 参试种质的Rhg4进化分析 | 第37-38页 |
2.3 讨论 | 第38-41页 |
2.3.1 Rhg4的序列多态性 | 第38-39页 |
2.3.2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序列多态性比较 | 第39-40页 |
2.3.3 单倍型与抗性的关系 | 第40页 |
2.3.4 Rhg4在大豆基因组中可能存在多个拷贝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大豆SNP分型方法-片段长度差异等位基因特异性PCR(FLDAS-PCR) | 第41-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3.1.1 材料 | 第42页 |
3.1.2 FLDAS-PCR | 第42-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3.2.1 采取多重PCR原理提高分型特异性 | 第43页 |
3.2.2 在引物3’端不同位置人为引入错配碱基提高分型特异性 | 第43-44页 |
3.2.3 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对FLDAS-PCR扩增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4 SNP检测准确性分析 | 第45-46页 |
3.3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Rhg4在不同类型大豆种质中的分布及其与抗性关系 | 第48-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4.1.1 材料 | 第48页 |
4.1.2 方法 | 第48-4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4.2.1 SNP等位基因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的分布 | 第49-50页 |
4.2.2 SNP单倍型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的分布 | 第50-52页 |
4.2.3 Rhg4与抗性的关系分析 | 第52-56页 |
4.3 讨论 | 第56-57页 |
4.3.1 基于Rhg4的SNP标记辅助抗性选择 | 第56页 |
4.3.2 Rhg4单倍型与核心种质的更新 | 第56页 |
4.3.3 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是进行抗病品种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 | 第56-57页 |
第五章 SCN候选抗性基因GmHs1~(pro-1)多样性 | 第57-6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5.1.1 材料 | 第57-58页 |
5.1.2 大豆基因组DNA提取 | 第58页 |
5.1.3 引物设计及PCR反应 | 第58-59页 |
5.1.4 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 第59页 |
5.1.5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5页 |
5.2.1 GmHs1~(pro-1)序列分析 | 第59-60页 |
5.2.2 GmHs1~(pro-1)的序列多态性 | 第60-62页 |
5.2.3 中性检测 | 第62-63页 |
5.2.4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63页 |
5.2.5 突变热点及冷点预测 | 第63-64页 |
5.2.6 27份大豆种质的进化关系 | 第64页 |
5.2.8 GmHs1~(pro-1)与SCN抗性的关系 | 第64-65页 |
5.3 讨论 | 第65-67页 |
5.3.1 GmHs1~(pro-1)的序列多态性 | 第65页 |
5.3.2 人为选择造成的“遗传瓶颈” | 第65-66页 |
5.3.3 GmHs1~(pro-1)与SCN的关系 | 第66-67页 |
第六章 GmHs1~(pro-1)在不同类型大豆种质中的分布及其与抗性关系 | 第67-7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6.1.1 材料 | 第67-68页 |
6.1.2 SNP分型引物 | 第68页 |
6.1.3 FLDAS-PCR | 第68页 |
6.1.4 数据分析 | 第68-69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9-72页 |
6.2.1 SNP等位基因在大豆中的分布 | 第69-70页 |
6.2.2 SNP及其组合单倍型与抗性的关系 | 第70-72页 |
6.3 讨论 | 第72-73页 |
第七章 大豆抗SCN4新种质的分子标记 | 第73-82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7.1.1 材料 | 第74页 |
7.1.2 大豆基因组DNA提取 | 第74-75页 |
7.1.3 分子标记 | 第75页 |
7.1.4 SCN4抗性鉴定 | 第75页 |
7.1.5 统计分析 | 第75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0页 |
7.2.1 大豆新品系对SCN4的抗性分析 | 第75-76页 |
7.2.2 SCN抗性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 第76-78页 |
7.2.3 高代品系在23个抗性关联SSR位点的基因型 | 第78-80页 |
7.3 讨论 | 第80-82页 |
7.3.1 大豆抗胞囊线虫新种质的遗传基础 | 第80页 |
7.3.2 大豆抗胞囊线虫基因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80-82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82-84页 |
8.1 明确了大豆Rhg4和GmHs1~(pro-1)序列多态性 | 第82-83页 |
8.2 建立了大豆SNP分型方法-FLDAS-PCR | 第83页 |
8.3 明确了Rhg4和GmHs1~(pro-1)与SCN1、SCN3和SCN4抗性的关系 | 第83页 |
8.4 发现了SCN4抗病新种质中新的抗性基因位点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6页 |
附录 | 第96-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作者简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