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钩舌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9页 |
1.2.1 钩舌的铸造工艺 | 第16-17页 |
1.2.2 钩舌的锻造工艺 | 第17-18页 |
1.2.3 铸造钩舌与锻造钩舌的对比 | 第18-19页 |
1.2.4 钩舌锻造工艺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3 有限元方法在锻造工艺方面发展和运用 | 第19-21页 |
1.3.1 有限元技术的发展 | 第19-20页 |
1.3.2 有限元在锻造工艺方面运用 | 第20-21页 |
1.4 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21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铁路车辆车钩钩舌的模锻工艺及成形缺陷表征方法 | 第23-37页 |
2.1 车钩钩舌介绍 | 第23-27页 |
2.1.1 外形结构及材料 | 第23-26页 |
2.1.2 钩舌的工作方式及受力情况 | 第26-27页 |
2.2 钩舌成形工艺及模具 | 第27-31页 |
2.2.1 钩舌成形工艺 | 第27-28页 |
2.2.2 模锻模具材料介绍 | 第28页 |
2.2.3 预锻模具介绍 | 第28-29页 |
2.2.4 终锻模具介绍 | 第29-31页 |
2.3 钩舌成形缺陷及其表征方法 | 第31-37页 |
2.3.1 锻造成形缺陷 | 第31-32页 |
2.3.2 数值模拟中折叠缺陷表征方法 | 第32-33页 |
2.3.3 数值模拟中充型效果表征方法 | 第33-37页 |
第3章 锻造成形过程及缺陷形成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 第37-67页 |
3.1 数值模拟的有限元模型 | 第37-42页 |
3.1.1 刚粘塑性有限元 | 第37-39页 |
3.1.2 创建几何模型及导入材料模型 | 第39-40页 |
3.1.3 模拟前处理设置 | 第40-42页 |
3.2 预锻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第42-46页 |
3.2.1 成形载荷分析 | 第42-43页 |
3.2.2 等效应力分析 | 第43-44页 |
3.2.3 等效应变分析 | 第44-46页 |
3.3 终锻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第46-51页 |
3.3.1 成形载荷分析 | 第47-48页 |
3.3.2 等效应力分析 | 第48-49页 |
3.3.3 等效应变分析 | 第49-51页 |
3.4 成形缺陷形成机制数值模拟研究 | 第51-64页 |
3.4.1 折叠缺陷的形成机制分析 | 第51-56页 |
3.4.2 充型效果分析 | 第56-64页 |
3.5 小结 | 第64-67页 |
第4章 工艺参数对成形缺陷的影响及优化 | 第67-101页 |
4.1 模具温度对缺陷的影响 | 第67-74页 |
4.1.1 模具温度对充型不足缺陷的影响 | 第68-72页 |
4.1.2 模具温度对折叠缺陷的影响 | 第72-74页 |
4.2 模锻速度对缺陷的影响 | 第74-81页 |
4.2.1 模锻速度对充型不足缺陷的影响 | 第75-79页 |
4.2.2 模锻速度对折叠缺陷的影响 | 第79-81页 |
4.3 基于成形缺陷分析的预锻件初步优化 | 第81-88页 |
4.3.1 钩舌成形件体积分布分析 | 第81-82页 |
4.3.2 初步试验预锻件体积分布分析及初步优化方案 | 第82-84页 |
4.3.3 预锻件体积分布对消除充型不足缺陷的影响 | 第84-86页 |
4.3.4 预锻件体积分布对折叠缺陷的影响 | 第86-88页 |
4.4 基于初步优化结果对预锻件精细优化 | 第88-99页 |
4.4.1 预锻件形状优化方案介绍 | 第88-91页 |
4.4.2 预锻件形状对充型不足缺陷的影响 | 第91-92页 |
4.4.3 预锻件形状对消除折叠缺陷的影响 | 第92-99页 |
4.5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5章 工艺试验及成形精度分析 | 第101-113页 |
5.1 钩舌成形工艺试验及测量方法 | 第101-102页 |
5.1.1 工艺与试验设备 | 第101页 |
5.1.2 锻件测量方法 | 第101-102页 |
5.2 成形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2-106页 |
5.2.1 初步试验设计工艺中的成形缺陷 | 第102-103页 |
5.2.2 优化工艺的成形试验结果 | 第103-106页 |
5.3 成形精度分析 | 第106-110页 |
5.3.1 点云数据的逆向处理 | 第106页 |
5.3.2 整体精度分析 | 第106-107页 |
5.3.3 重要部位精度分析 | 第107-110页 |
5.4 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成果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