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1.1.1 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 第11-12页 |
1.1.2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性 | 第12-13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2.1 质量与质量保障 | 第13-14页 |
1.2.2 质量保障体系 | 第14页 |
1.2.3 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3.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与创新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20-27页 |
2.1 质量保障体系初步探索阶段(1974-1991) | 第20-23页 |
2.2 质量保障体系迅速发展阶段(1992-2000) | 第23-25页 |
2.3 质量保障体系稳步完善阶段(2001 年至今)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准入保障 | 第27-41页 |
3.1 注册培训机构准入标准 | 第27-31页 |
3.2 学习者先前学习认证准入保障 | 第31-33页 |
3.3 教师教工准入资格 | 第33-37页 |
3.3.1 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 第33-34页 |
3.3.2 培训师和评估师要求 | 第34-37页 |
3.4 学习内容准入保障 | 第37-41页 |
3.4.1 课程开发的准入保证 | 第37-38页 |
3.4.2 培训包的准入保证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过程保障 | 第41-52页 |
4.1《职业教育与培训监管标准 2015》 | 第41-44页 |
4.1.1 注册培训机构的质量保障 | 第41-42页 |
4.1.2 认证课程的质量保障 | 第42页 |
4.1.3 交流沟通和投诉程序的质量保障 | 第42-44页 |
4.1.4 监管机构自身的质量保障 | 第44页 |
4.2 培训包质量保障 | 第44-46页 |
4.2.1 质量保障小组(The Quality Assurance Panel) | 第44-45页 |
4.2.2 发布质量报告(Quality report) | 第45页 |
4.2.3 培训包的更新 | 第45-46页 |
4.3 信息数据保障 | 第46-48页 |
4.3.1《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数据政策》(National VET Data Policy) | 第46-47页 |
4.3.2《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收集数据标准政策》(National VET ProviderCollection Data Requirements Policy) | 第47页 |
4.3.3《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收集数据标准政策的审核》(Review of theVET Provider Collection Data Requirements Policy) | 第47-48页 |
4.4 风险管理保障 | 第48-52页 |
4.4.1 系统风险管理措施 | 第49-50页 |
4.4.2 机构(运行)风险管理措施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结果保障 | 第52-57页 |
5.1 证书等级标准 | 第52-54页 |
5.2 技能认定标准 | 第54-55页 |
5.3 学习者反馈保障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 | 第57-61页 |
6.1 质量保障主体多元且各司其责 | 第57-58页 |
6.1.1 政府开放包容,积极扶持 | 第57页 |
6.1.2 企业行业积极参与 | 第57-58页 |
6.1.3 政策法规细致灵活 | 第58页 |
6.2 质量保障理念与时俱进 | 第58-59页 |
6.2.1 坚持以需求为中心、能力为导向 | 第58-59页 |
6.2.2 坚持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 第59页 |
6.3 质量保障举措科学合理 | 第59-61页 |
6.3.1 标准框架完整全面 | 第59页 |
6.3.2 举措创新合情合理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