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旱地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构建、评价及区域模拟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1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2. 玉米高产栽培研究进展第17-25页
        1.2.1. 我国玉米高产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旱作玉米产量差分析第18-19页
        1.2.3. 旱作玉米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第19-20页
        1.2.4. 旱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现状第20-23页
        1.2.5. Hybrid-Maize 模型在旱地的应用和发展第23-25页
    1.3. 主要问题的提出第25-28页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8-31页
        1.4.1. 研究思路第28页
        1.4.2.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3. 技术路线第29-31页
第二章 Hybrid-Maize 模型在黄土高原旱地的适用性验证第31-41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2-35页
        2.2.1. 试验地概况第32-33页
        2.2.2. 田间实验设计第33页
        2.2.3. 养分管理第33-34页
        2.2.4. 生育期取样和测产第34-35页
        2.2.5. 统计分析第35页
    2.3. 结果分析第35-39页
        2.3.1. Hybrid-Maize 模型灌溉模拟效果第35-36页
        2.3.2. Hybrid-Maize 模型雨养模拟效果第36-37页
        2.3.3. Hybrid-Maize 覆膜模块的模拟效果第37-39页
    2.4. 讨论第39-40页
    2.5.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旱作春玉米产量潜力估算及高产高效体系构建第41-54页
    3.1. 引言第41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41-42页
        3.2.1. 产量潜力估算第41-42页
        3.2.2. 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构建第42页
        3.2.3. 高产高效栽培体系田间验证第4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2-52页
        3.3.1. 长武地区气候条件第42-43页
        3.3.2. 长武地区旱作春玉米产量潜力估算第43-44页
        3.3.3. 旱地玉米栽培措施优化第44-50页
        3.3.4. 旱地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的构建第50页
        3.3.5. 集成栽培体系的田间验证第50-51页
        3.3.6. 旱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第51-52页
    3.4. 讨论第52-53页
    3.5. 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不同覆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和资源利用的影响第54-67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54-58页
        4.2.1. 实验地概况第54-55页
        4.2.2. 田间试验设计第55-57页
        4.2.3. 取样与测定方法第57-58页
        4.2.4. 统计分析第58页
    4.3. 结果分析第58-64页
        4.3.1. 试验期间的气象条件第58-59页
        4.3.2. 不同覆盖措施对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第59-60页
        4.3.3. 不同覆盖措施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第60页
        4.3.4. 不同覆盖措施对玉米叶面积指数(LAI)和光能捕获量(PARi)的影响第60-61页
        4.3.5. 不同覆盖对玉米生长叶片绿色指数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第61-62页
        4.3.6. 不同覆盖措施对玉米阶段干物质积累和生长速率的影响第62-63页
        4.3.7. 不同覆盖措施对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第63-64页
        4.3.8. 不同覆盖措施对玉米的光、热、水分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第64页
    4.4. 讨论第64-66页
    4.5.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不同覆盖促进玉米增产的“源-库”过程第67-82页
    5.1. 引言第67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67-70页
        5.2.1. 实验地概况第67页
        5.2.2. 实验设计第67-68页
        5.2.3. 监测指标与测定方法第68页
        5.2.4. 参数计算方法第68-70页
    5.3. 结果分析第70-79页
        5.3.1. 玉米生殖生长期的热环境第70页
        5.3.2. 玉米植株和籽粒生长发育过程第70-71页
        5.3.3. 不同覆盖对玉米生殖生长期光热资源捕获的影响第71-72页
        5.3.4. 不同覆盖对玉米生殖生长期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第72页
        5.3.5. 不同覆盖对玉米生殖生长期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第72-73页
        5.3.6. 不同覆盖对玉米籽粒生长发育的影响第73-79页
    5.4. 讨论第79-81页
    5.5. 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旱作玉米花后揭膜增产的“源-库”机理第82-95页
    6.1. 引言第82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82-86页
        6.2.1. 实验地概况第82-83页
        6.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第83页
        6.2.3. 取样和测量方法第83-85页
        6.2.4. 统计分析第85-86页
    6.3. 结果分析第86-93页
        6.3.1. 土壤水热环境与作物发育进程第86页
        6.3.2. 叶面积指数(LAI)与穗位叶片绿色指数(SPAD)第86-87页
        6.3.3. 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第87页
        6.3.4. 果穗生长动态第87-88页
        6.3.5. 籽粒生长动态第88-92页
        6.3.6. 籽粒干物质同化和转运量第92页
        6.3.7. 总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第92-93页
    6.4. 讨论第93-94页
    6.5. 小结第94-95页
第七章 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第95-112页
    7.1. 引言第95页
    7.2. 材料和方法第95-98页
        7.2.1. 黄土高原第95-96页
        7.2.2. 研究地点第96-97页
        7.2.3. 作物模型第97页
        7.2.4. 模拟准备第97页
        7.2.5. 统计分析第97-98页
    7.3. 结果分析第98-109页
        7.3.1. 气候变化趋势第98页
        7.3.2. 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季有效积温的影响第98页
        7.3.3. 气候变化对玉米生育期的影响第98-101页
        7.3.4. 玉米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变化第101页
        7.3.5. 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第101页
        7.3.6. 水分满足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第101-104页
        7.3.7. 气候参数的情景分析第104-105页
        7.3.8. 回归分析第105-109页
    7.4. 讨论第109-111页
    7.5. 小结第111-112页
第八章 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对气候变暖的适应第112-122页
    8.1. 引言第112页
    8.2. 材料和方法第112-114页
        8.2.1. 黄土高原概况第112页
        8.2.2. 研究地点第112-113页
        8.2.3. 作物模型第113页
        8.2.4. 模拟准备第113-114页
        8.2.5. 统计分析第114页
    8.3. 结果分析第114-120页
        8.3.1. 升温趋势第114-115页
        8.3.2. 各区应适应性玉米品种确定第115-116页
        8.3.3. 玉米生育期的变化第116页
        8.3.4. 玉米产量潜力的变化第116-120页
        8.3.5. 玉米生育期水分利用的变化过程第120页
    8.4. 讨论第120-121页
    8.5. 小结第121-122页
第九章 结论、主要创新点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22-128页
    9.1. 主要结论第122-123页
    9.2. 创新之处第123页
    9.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23-128页
        9.3.1. Hybrid-Maize 模型在旱作农业的应用前景第123-124页
        9.3.2. 构建旱地玉米面高产高效栽培体系的可行性第124-125页
        9.3.3. 覆盖措施在旱地玉米增产中的作用第125-126页
        9.3.4. 旱地玉米区域产量潜力的实现途径第126-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40页
致谢第140-141页
作者简介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大规模RDF数据的语义搜索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模式--高校去行政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