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浅埋隧道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1.2.2 隧道地表上部荷载对隧道围岩应力及位移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1.2.3 既有隧道衬砌变形模式下隧道围岩应力及位移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半无限空间地层圆形隧道开挖变形与应力复变函数解法基础 | 第22-33页 |
2.1 Jeffery双极坐标法 | 第22-24页 |
2.2 Sagaseta.C镜像法 | 第24-25页 |
2.3 Verruijt和Booker对Sagaseta镜像法的改进 | 第25-26页 |
2.4 Loganathan和Poulos的经验与镜像法的结合法 | 第26-27页 |
2.4.1 空隙参数g的引入 | 第26页 |
2.4.2 土体缺失0e定义 | 第26页 |
2.4.3 土体缺失函数zx,e的确定 | 第26-27页 |
2.5 Bobet的极坐标解法 | 第27页 |
2.6 Park的极坐标法 | 第27-28页 |
2.7 Verruijt的复变函数法 | 第28-32页 |
2.7.1 弹性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法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2.7.2 洞周法向均布面力作用下的复变函数解 | 第29-31页 |
2.7.3 洞周均布位移作用下的复变函数解 | 第31-3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地表任意竖向荷载作用下浅埋圆形隧道解析解 | 第33-49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问题描述 | 第34-35页 |
3.3 复变函数解法 | 第35-43页 |
3.3.1 弹性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法基本原理 | 第35-36页 |
3.3.2 共形映射 | 第36页 |
3.3.3 将解析函数在z平面上展开成Laurent级数 | 第36-37页 |
3.3.4 利用边界条件求解Laurent级数各项系数 | 第37-39页 |
3.3.5 应力边界条件)(1Fz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系数的确定 | 第39-43页 |
3.4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对比 | 第43-45页 |
3.5 地面荷载作用范围对隧道围岩应力及位移的影响 | 第45-48页 |
3.5.1 对围岩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46-47页 |
3.5.2 对围岩位移的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基于Park变形模式下隧道衬砌与浅埋地层的应力复变函数解 | 第49-68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50页 |
4.3 衬砌变形下的衬砌复变函数解析解 | 第50-54页 |
4.3.1 弹性平面问题的复变函数法基本原理 | 第50-51页 |
4.3.2 共形映射 | 第51页 |
4.3.3 将解析函数在z平面上展开成Laurent级数 | 第51-52页 |
4.3.4 利用边界条件求解Laurent级数各项系数 | 第52-54页 |
4.4 隧道洞周面力作用下的围岩复变函数解析解 | 第54-61页 |
4.4.1 隧道洞周面力的傅里叶系数求解 | 第54-57页 |
4.4.2 围岩区域内的复变函数解 | 第57-61页 |
4.5 基于Park变形模式下衬砌边界条件的Fourier级数系数 | 第61-64页 |
4.5.1 Park变形的边界条件 | 第61-62页 |
4.5.2 边界条件的傅里叶级数系数 | 第62-64页 |
4.6 算例分析 | 第64-67页 |
4.6.1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64-66页 |
4.6.2 理论解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均布荷载作用下浅埋圆形隧道围岩弹塑性复变函数解 | 第68-80页 |
5.1 引言 | 第68-69页 |
5.2 岩土屈服准则 | 第69-71页 |
5.2.1 Mohr-Coulomb屈服准则 | 第69-70页 |
5.2.2 Drucke-Prager屈服准则 | 第70页 |
5.2.3 Hoek-Brown屈服准则 | 第70-71页 |
5.3 理论和方法 | 第71-76页 |
5.3.1 共形映射 | 第71-72页 |
5.3.2 映射圆环受压的弹性解 | 第72-73页 |
5.3.3 临界支护力crp | 第73-74页 |
5.3.4 映射圆环受压塑性区解析解 | 第74-76页 |
5.4 理论解的有效性验证与分析 | 第76-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