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天水市街亭古村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的方法第13-14页
        1.3.1 文献分析法第13-14页
        1.3.2 田野调查法第14页
        1.3.3 系统分析法第14页
    1.4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第14-16页
        1.4.1 研究的内容第14-15页
        1.4.2 研究的框架第15-16页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第16-22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8页
        2.1.1 人居环境第16页
        2.1.2 聚落与村落第16-17页
        2.1.3 空间形态第17-18页
    2.2 相关理论第18-20页
        2.2.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第18-19页
        2.2.2 风水学理论第19-20页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2页
        2.3.1 国内研究的现状第20-21页
        2.3.2 国外研究的现状第21-22页
3 研究区域概况第22-30页
    3.1 背景与自然环境概述第22-24页
        3.1.1 区域背景与自然环境概述第22-23页
        3.1.2 街亭古村概况第23-24页
    3.2 历史沿革与人文环境第24-26页
        3.2.1 古村历史沿革第24-25页
        3.2.2 古村地方文化第25-26页
        3.2.3 古村民俗风情第26页
    3.3 街亭古村人居环境概述第26-30页
        3.3.1 古村人居环境的生成及发展脉络第26-27页
        3.3.2 现状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概述第27-30页
4 街亭古村空间形态的成因分析第30-41页
    4.1 区域环境因素分析第30-32页
        4.1.1 自然环境的影响第30-31页
        4.1.2“山环水抱”式村落选址第31-32页
    4.2 交通条件分析第32-34页
        4.2.1 交通对古村发展的影响第32-33页
        4.2.2 商贸型村落与商贸古道的联系第33-34页
    4.3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第34-38页
        4.3.1 村落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第34-35页
        4.3.2 地域文化的因素第35-36页
        4.3.3 宗教信仰的影响因素第36-38页
    4.4 安全防御的因素第38-41页
        4.4.1 安全防御意识与需求第38-39页
        4.4.2 防御性空间的合理组织第39-41页
5 街亭古村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解析第41-81页
    5.1 山水空间格局解析第41-44页
        5.1.1 山势空间第41-43页
        5.1.2 水系空间第43-44页
    5.2 村落的空间形态解析第44-62页
        5.2.1 村落的形态类型及演化过程第44-48页
        5.2.2 村落空间形态构成第48-52页
        5.2.3 村落空间布局的组织方式第52-53页
        5.2.4 街巷空间形态解析第53-61页
        5.2.5 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形态解析第61-62页
    5.3 村落的空间景观形态第62-64页
        5.3.1 村落景观的类型与分布第62-63页
        5.3.2 村落景观的特征分析第63-64页
    5.4 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解析第64-81页
        5.4.1 基本形态阐述第65-70页
        5.4.2 院落空间解析第70-78页
        5.4.3 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细部处理第78-81页
6 对当代人居环境空间营建的启示第81-85页
    6.1 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第81-82页
        6.1.1 合理的村落选址第81页
        6.1.2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第81-82页
    6.2 空间组织及功能结构第82页
        6.2.1 有秩序的空间组织第82页
        6.2.2 合理的功能结构第82页
    6.3 规划、景观、建筑的融合第82-83页
        6.3.1 合理的规划凸显景观、建筑的秩序性第83页
        6.3.2 错落的景观映衬规划、建筑的合理性第83页
        6.3.3 精巧的建筑体现规划、景观的包容性第83页
    6.4 空间尺度和空间特色第83-85页
        6.4.1 对空间尺度的合理运用第83-84页
        6.4.2 注重村落空间特色的保持与延续第84-85页
7 结语和展望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兰州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新规划模式研究--以榆中县青城古镇为例
下一篇:“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以红城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