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1 “一带一路”倡议对甘肃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带动 | 第11-12页 |
1.1.2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将成为兰州的新亮点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3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4 研究范围 | 第14-15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理论 | 第17-24页 |
2.1 文化旅游理论 | 第17-18页 |
2.1.1 国外文化旅游理论 | 第17页 |
2.1.2 国内文化旅游理论 | 第17-18页 |
2.2 特色小镇理论 | 第18-19页 |
2.2.1 国外特色小镇理论 | 第18页 |
2.2.2 国内特色小镇理论 | 第18-19页 |
2.3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3.1 当代小城镇规划设计理论 | 第19-21页 |
2.3.2 小城镇分布和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 第21-22页 |
2.3.3 文化旅游小镇规划设计理论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3 “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现状 | 第24-32页 |
3.1 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3.1.1 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 第24-26页 |
3.1.2 文化旅游产业分类 | 第26-27页 |
3.1.3 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3.2 兰州市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3.2.1 兰州市特色小镇的分布 | 第28页 |
3.2.2 兰州市特色小镇的发展和培育方向 | 第28-29页 |
3.3 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潜力分析 | 第29-30页 |
3.4 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特色提炼 | 第32-44页 |
4.1 兰州市特色小镇的主要特征 | 第32-35页 |
4.1.1 地形地貌特色 | 第32页 |
4.1.2 交通区位特色 | 第32-33页 |
4.1.3 河谷文化特色 | 第33页 |
4.1.4 地域产业特色 | 第33-34页 |
4.1.5 文化遗产特色 | 第34-35页 |
4.2 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构成要素 | 第35-36页 |
4.2.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35-36页 |
4.2.2 生产生活环境 | 第36页 |
4.2.3 历史人文环境 | 第36页 |
4.3 什川、青城、河口特色小镇特色提炼 | 第36-43页 |
4.3.1 皋兰县什川镇特色小镇 | 第37-39页 |
4.3.2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镇 | 第39-41页 |
4.3.3 西固区河口镇特色小镇 | 第41-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5 “一带一路”背景下兰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策略 | 第44-60页 |
5.1 明确目标、定位、原则 | 第44-45页 |
5.1.1 规划设计目标 | 第44页 |
5.1.2 总体发展定位 | 第44-45页 |
5.1.3 规划设计原则 | 第45页 |
5.2 规划设计理念 | 第45-47页 |
5.2.1 利用政策,抓住市场 | 第45-46页 |
5.2.2 文化引领,带动旅游 | 第46页 |
5.2.3 生态优先,人文关怀 | 第46页 |
5.2.4 突出特色,追求创新 | 第46-47页 |
5.3 特色小镇发展策略 | 第47-50页 |
5.3.1 生态环境的提升 | 第47页 |
5.3.2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 第47-48页 |
5.3.3 产业的组织和培育 | 第48页 |
5.3.4 小镇特色的塑造 | 第48-49页 |
5.3.5 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 | 第49-50页 |
5.4 文化旅游品质空间提升策略 | 第50-59页 |
5.4.1 公共中心的重构 | 第50页 |
5.4.2 街巷的更新 | 第50-51页 |
5.4.3 建筑品质的提升 | 第51-53页 |
5.4.4 绿地景观风貌的提升 | 第53-54页 |
5.4.5 滨水特色空间设计 | 第54-56页 |
5.4.6 重要节点的设计 | 第56-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红城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索 | 第60-91页 |
6.1 红城特色小镇的概括和现状 | 第60-64页 |
6.1.1 红城特色小镇概况 | 第60-61页 |
6.1.2 红城特色小镇现状分析 | 第61-63页 |
6.1.3 红城特色小镇SWOT分析 | 第63-64页 |
6.2 “一带一路”背景下红城文化旅游特色的提炼和表达 | 第64-73页 |
6.2.1 红城文化旅游特色提炼 | 第64-69页 |
6.2.2 红城文化旅游特色表达策略 | 第69-73页 |
6.3 规划理念、定位和目标 | 第73-74页 |
6.3.1 规划理念 | 第73-74页 |
6.3.2 发展目标和定位 | 第74页 |
6.4 发展策略 | 第74-76页 |
6.4.1 生态环境提升策略 | 第74-75页 |
6.4.2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 第75页 |
6.4.3 产业的组织和培育策略 | 第75-76页 |
6.4.4 文化旅游品质的塑造策略 | 第76页 |
6.5 空间结构规划 | 第76-77页 |
6.5.1 一心 | 第77页 |
6.5.2 一轴 | 第77页 |
6.5.3 一带 | 第77页 |
6.5.4 四片区 | 第77页 |
6.6 特色功能分区 | 第77-79页 |
6.6.1 入口印象区 | 第78页 |
6.6.2 古城传统文化区 | 第78页 |
6.6.3 丽水游憩区 | 第78-79页 |
6.6.4 丝路商贸区 | 第79页 |
6.7 专项规划 | 第79-84页 |
6.7.1 道路规划 | 第79-80页 |
6.7.2 建筑规划 | 第80-83页 |
6.7.3 公共空间规划 | 第83-84页 |
6.8 文化旅游品质空间设计 | 第84-90页 |
6.8.1 公共中心的重构—感恩寺广场 | 第84-85页 |
6.8.2 街巷的更新—感恩寺东西巷子 | 第85-87页 |
6.8.3 滨水特色空间设计—丽水休闲片区 | 第87页 |
6.8.4 重要节点的设计—钟鼓楼 | 第87-88页 |
6.8.5 重要节点的设计—西门泉 | 第88-89页 |
6.8.6 滨水空间设计—廊桥和河道 | 第89-90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