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饲料论文

纤维素酶产生菌Trichoderma viride L4C发酵产酶条件及诱变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SUMMARY第6-7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23页
    1 纤维素酶简介第13-16页
        1.1 纤维素酶来源第13-14页
        1.2 纤维素酶的功能第14页
        1.3 纤维素酶的应用第14-16页
            1.3.1 纤维素酶在畜牧业的应用第14-16页
            1.3.2 纤维素酶在食品中的应用第16页
            1.3.3 纤维素酶在工业中的应用第16页
    2 诱变筛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2.1 物理诱变第17页
        2.2 化学诱变第17-18页
        2.3 复合诱变第18-19页
    3 产纤维素酶菌株发酵条件研究的进展第19-20页
        3.1 固态发酵第19-20页
        3.2 液态发酵第20页
    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3页
        4.1 研究目的第21页
        4.2 主要内容第21页
        4.3 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第23-56页
    试验一 绿色木霉L4C液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第23-38页
        1 试验材料第23-24页
            1.1 菌种来源第23页
            1.2 主要仪器设备第23页
            1.3 主要试剂第23-24页
            1.4 培养基配制第24页
            1.5 主要溶液配制第24页
        2 试验方法第24-28页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5页
                2.1.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5页
                2.1.2 木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5页
            2.2 液态发酵产酶培养方法第25-26页
                2.2.1 斜面培养第25页
                2.2.2 种子摇瓶培养第25页
                2.2.3 产酶培养第25-26页
            2.3 酶活测定第26页
                2.3.1 粗酶液的制备第26页
                2.3.2 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ase)的测定第26页
                2.3.3 滤纸酶活(FPA)的测定第26页
                2.3.4 半纤维素酶活的测定第26页
                2.3.5 酶活性的计算第26页
            2.4 液态发酵产酶条件研究方法第26-28页
                2.4.1 碳源、氮源对液态发酵产酶的影响第26-27页
                2.4.2 接种量对液态发酵产酶的影响第27页
                2.4.3 培养时间对液态发酵产酶的影响第27页
                2.4.4 培养温度对液态发酵产酶的影响第27页
                2.4.5 培养基初始p H对液态发酵产酶的影响第27页
                2.4.6 液态产酶发酵部分条件的正交优化第27-28页
            2.5 数据处理第2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8-36页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8-30页
                3.1.1 葡萄糖标准曲线第28-29页
                3.1.2 木聚糖标准曲线第29-30页
            3.2 碳源、氮源对产酶的影响第30-31页
                3.2.1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第30-31页
                3.2.2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第31页
            3.3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第31-32页
            3.4 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第32-33页
            3.5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第33-34页
            3.6 培养基初始pH对产酶的影响第34-35页
            3.7 液态产酶发酵部分条件的正交优化结果第35-36页
        4 讨论第36-37页
        5 小结第37-38页
    试验二 紫外、亚硝基胍及复合诱变提高绿色木霉L4C产酶的研究第38-52页
        1 试验材料第38页
            1.1 菌株第38页
            1.2 试剂第38页
            1.3 仪器与设备第38页
            1.4 培养基配制第38页
            1.5 溶液配制第38页
        2 试验方法第38-41页
            2.1 诱变筛选路线第39页
            2.2 诱变方法第39-41页
                2.2.1 菌种的活化第39页
                2.2.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第39页
                2.2.3 紫外线诱变第39-40页
                2.2.4 NTG诱变第40页
                2.2.5 紫外线- NTG复合诱变第40页
                2.2.6 最佳突变株的筛选第40-41页
                2.2.7 诱变致死率第41页
                2.2.8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1页
                2.2.9 酶活力的测定第41页
                2.2.10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试验第41页
            2.3 数据处理第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50页
            3.1 紫外诱变条件的选择第41-42页
            3.2 亚硝基胍诱变条件的选择第42-44页
                3.2.1 亚硝基胍诱变最适浓度的选择第42-43页
                3.2.2 NTG诱变最佳时间的选择第43-44页
            3.3 紫外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条件的选择第44-45页
            3.4 紫外诱变的初筛与复筛第45-47页
                3.4.1 纤维素水解圈初筛第45-46页
                3.4.2 突变株的摇瓶发酵复筛第46-47页
                3.4.3 突变株Z15的遗传稳定性第47页
            3.5 亚硝基胍诱变初筛及复筛第47-49页
                3.5.1 纤维素水解圈初筛第47-48页
                3.5.2 突变株的摇瓶发酵复筛第48页
                3.5.3 突变株N12的遗传稳定性第48-49页
            3.6 紫外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初筛及复筛第49-50页
                3.6.1 纤维素水解圈法初筛第49页
                3.6.2 突变株的摇瓶发酵复筛第49-50页
                3.6.3 突变株ZN4的遗传稳定性研究第50页
        4 讨论第50-51页
        5 小结第51-52页
    试验三 产纤维素酶菌株对稻草秸秆发酵的研究第52-56页
        1 试验材料第52页
            1.1 菌种第52页
            1.2 秸秆第52页
            1.3 培养基配制第52页
        2 试验方法第52-53页
            2.1 菌种活化第52页
            2.2 种子液的制备第52-53页
            2.3 秸秆发酵第53页
            2.4 粗蛋白的测定第53页
            2.5 粗纤维的测定第53页
            2.6 数据处理第5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3.1 发酵秸杆中粗蛋白含量测定结果第53-54页
            3.2 发酵秸秆中粗纤维含量测定结果第54-55页
        4 讨论第55页
        5 小结第55-56页
第三部分 论文结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附件一 培养基配制第63-64页
附件二 主要溶液配制第64-65页
附件三 酶活测定第65-66页
附件四 粗蛋白和粗纤维的测定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作者简介第69-70页
导师简介第70-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鳍东方鲀IFNγ基因和CCL19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重组IL15的活性鉴定
下一篇: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及黏附素Adh的生物信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