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写和中英文对照 | 第12-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1.1 PCP发展简史 | 第18-19页 |
1.2 App病原菌的介绍 | 第19-21页 |
1.2.1 App简介 | 第19-20页 |
1.2.2 血清型分类 | 第20-21页 |
1.3 毒力因子 | 第21-23页 |
1.3.1 溶血毒素(Apx) | 第21-22页 |
1.3.2 荚膜多糖(CPS) | 第22页 |
1.3.3 脂多糖(LPS) | 第22-23页 |
1.3.4 外膜蛋白(Omp) | 第23页 |
1.4 App的检测方法 | 第23-25页 |
1.4.1 ELISA检测法 | 第23页 |
1.4.2 PCR检测法 | 第23-24页 |
1.4.3 荧光抗体检测方法 | 第24-25页 |
1.5 App血清型交叉免疫保护研究 | 第25页 |
1.6 App常用疫苗介绍 | 第25-26页 |
1.7 自转运黏附素 | 第26-30页 |
1.7.1 分类及区别 | 第27页 |
1.7.2 分子结构与分泌过程 | 第27-28页 |
1.7.3 承载结构域的结构组成 | 第28-30页 |
1.7.4 功能及特征 | 第30页 |
1.8 App实验动物感染模型 | 第30-31页 |
1.8.1 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意义 | 第30页 |
1.8.2 当前App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9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App-S1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观察 | 第32-42页 |
2.1 材料 | 第32-33页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2-33页 |
2.1.2 菌种样品 | 第33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33页 |
2.2 方法 | 第33-36页 |
2.2.1 巧克力培养基的制备 | 第33-34页 |
2.2.2 攻毒菌种的复苏 | 第34页 |
2.2.3 攻毒菌液的制备 | 第34页 |
2.2.4 试验动物分组与接种 | 第34页 |
2.2.5 临床症状观察和剖检变化记录 | 第34页 |
2.2.6 细菌分离与鉴定 | 第34-35页 |
2.2.7 电泳 | 第35页 |
2.2.8 病理组织标本的制备 | 第35-3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2.3.1 临床症状 | 第36页 |
2.3.2 剖检变化 | 第36页 |
2.3.3 细菌分离及鉴定 | 第36-37页 |
2.3.4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37-40页 |
2.3.5 App-S1革兰氏染色镜检 | 第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App-S7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学观察 | 第42-50页 |
3.1 材料 | 第42-43页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2-43页 |
3.1.2 菌种样品 | 第43页 |
3.1.3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3.2 方法 | 第43-45页 |
3.2.1 巧克力培养基的制备 | 第43页 |
3.2.2 攻毒菌种的复苏 | 第43页 |
3.2.3 攻毒菌液的制备 | 第43-44页 |
3.2.4 试验动物分组与接种 | 第44页 |
3.2.5 临床症状观察和剖检变化记录 | 第44页 |
3.2.6 细菌分离与鉴定 | 第44页 |
3.2.7 电泳 | 第44-45页 |
3.2.8 病理组织标本的制备 | 第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3.3.1 临床症状 | 第45-46页 |
3.3.2 剖检变化 | 第46页 |
3.3.3 细菌分离及鉴定 | 第46页 |
3.3.4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46-48页 |
3.3.5 App-S7革兰氏染色镜检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App-S1型、S7型交叉保护试验 | 第50-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4.1.1 菌株 | 第50页 |
4.1.2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50页 |
4.1.3 培养基的制备 | 第50页 |
4.1.4 免疫保护试验抗原的制备 | 第50-51页 |
4.1.5 App-S7的免疫及App-S1的攻毒 | 第5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2页 |
4.2.1 App-S1攻毒后临床症状 | 第51-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App标准化培养及药敏试验 | 第53-5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5.1.1 菌株 | 第53页 |
5.1.2 巧克力培养基的配制 | 第53页 |
5.1.3 脑心浸液培养基BHIA的配制 | 第53页 |
5.1.4 血平板培养基的配制 | 第53-54页 |
5.1.5 App-S1、S7型菌株药敏试验 | 第5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4-56页 |
5.2.1 App培养基的筛选 | 第54-55页 |
5.2.2 药敏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自转运黏附素Adh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66页 |
6.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6.1.1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第57页 |
6.1.2 生物信息学分析序列 | 第57页 |
6.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60页 |
6.2.1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57-58页 |
6.2.2 密码子偏噬性分析 | 第58页 |
6.2.3 GC含量分析 | 第58页 |
6.2.4 利用Bioxm分析蛋白质基本组成成分 | 第58页 |
6.2.5 利用CBS预测Adh蛋白质信号肽 | 第58页 |
6.2.6 利用Prot Scale对蛋白质的疏水性分析 | 第58页 |
6.2.7 TMHMM对蛋白质跨膜区预测 | 第58-59页 |
6.2.8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 第59页 |
6.2.9 蛋白质ORF预测 | 第59页 |
6.2.10 利用DAVID软件对Adh分子信号通路预测 | 第59-60页 |
6.3 结果 | 第60-65页 |
6.3.1 核苷酸同源性分析 | 第60-61页 |
6.3.2 密码子偏噬性和GC含量的分析 | 第61页 |
6.3.3 蛋白质基本组成分析及ORF预测 | 第61页 |
6.3.4 信号肽预测分析 | 第61-62页 |
6.3.5 蛋白质跨膜区预测 | 第62页 |
6.3.6 蛋白质疏水性的预测 | 第62-63页 |
6.3.7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 第63-64页 |
6.3.8 分子信号通路的预测 | 第64-6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总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1 在线工具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5-77页 |
一发表论文 | 第75页 |
二参加课题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