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枚乘接受研究--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6页
第一章 枚乘生平、思想及作品第16-34页
    1.1 生卒年第16-18页
    1.2 枚乘的思想与学术渊源第18-26页
        1.2.1 由名字来源探其家学渊源第18-22页
        1.2.2 由枚乘作品探其思想内涵第22-26页
    1.3 作品情况第26-34页
        1.3.1 作品真伪问题简述第26-28页
        1.3.2 《七发》的创作时间、文类归属与主旨问题探讨第28-34页
第二章 著录:史书、史志目录所见枚乘接受第34-48页
    2.1 史书:《史记》《汉书》第34-40页
        2.1.1 枚乘不入《史记》列传原因探析第34-36页
        2.1.2 《汉书》对枚乘的接受第36-38页
        2.1.3 《史记》《汉书》接受态度不同的原因第38-40页
    2.2 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第40-48页
        2.2.1 由《诗赋略》分类看汉人对枚乘赋的接受第41-43页
        2.2.2 由“二重人格的折衷主义者”看班固对枚乘赋的接受第43-48页
第三章 著录与批评: 总集所见枚乘接受第48-64页
    3.1 原始以表末:挚虞《文章流别集》对“七”的接受第48-50页
    3.2 造端创体,文章领袖——《文选》对枚乘的接受第50-58页
        3.2.1 汉魏诗赋立类标准的变化与发展:《汉书·艺文志》与《文选》第51-54页
        3.2.2 造端创体,“七”“赋”并立第54-56页
        3.2.3 选文定篇,勾勒“七”体嬗变轨迹第56-58页
    3.3 《文心雕龙》对枚乘的接受第58-64页
        3.3.1 刘勰对汉赋的态度第58-60页
        3.3.2 刘勰对枚乘的接受第60-64页
第四章 模拟:别集所见枚乘接受第64-96页
    4.1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司马相如对枚乘赋的接受第64-73页
        4.1.1 作品时间先后问题第65-66页
        4.1.2《子虚》、《上林》对《七发》的沿袭第66-70页
        4.1.3《子虚》、《上林》对《兔园赋》的模拟第70-73页
    4.2 汉魏六朝“七”体对《七发》的模拟接受第73-83页
        4.2.1“七”体模拟之表现第74-77页
        4.2.2“七”体模拟之新变第77-81页
        4.2.3 《七发》成为文学经典之内在原因第81-83页
    4.3 汉魏音乐赋对《七发》的接受第83-87页
    4.4 汉晋杨柳赋对枚乘《柳赋》的接受第87-93页
        4.4.1 《柳赋》在汉晋时期的承传与演变第88-91页
        4.4.2 三曹七子、竟陵八友对梁园咏物模式的承袭第91-93页
    4.5 江淹对枚乘《兔园赋》的模拟接受第93-96页
第五章 子部及其他所见枚乘接受第96-108页
    5.1《扬子法言》对枚乘赋的接受第96-100页
    5.2 葛洪《西京杂记》对枚乘的接受第100-104页
    5.3 诸侯、帝王对枚乘的接受第104-108页
结语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4页
附录 关于《玉台新咏》所收“枚乘杂诗”第114-120页
致谢第120-121页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21-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梅鼎祚《六朝诗乘》研究
下一篇:唐代哀册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