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5-19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2.1 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2 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2.1.3 盈余管理方式的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2.2 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 | 第22-25页 |
2.2.1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的界定 | 第22-23页 |
2.2.2 有关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 | 第23-25页 |
2.3 机构投资者持股异质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 述评 | 第26-27页 |
3 理论分析 | 第27-35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27页 |
3.2 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3.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7-28页 |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8-29页 |
3.2.3 有限理性经济人理论 | 第29-30页 |
3.3 盈余管理的纯策略静态博弈分析 | 第30-32页 |
3.3.1 纯策略静态博弈模型的假设 | 第30-31页 |
3.3.2 纯策略静态博弈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 第31-32页 |
3.4 盈余管理的混合策略动态博弈 | 第32-35页 |
3.4.1 混合策略动态博弈模型的假设 | 第32页 |
3.4.2 混合策略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 第32-33页 |
3.4.3 混合策略动态博弈的均衡分析 | 第33-35页 |
4 实证研究 | 第35-52页 |
4.1 问题及假设提出 | 第35-36页 |
4.2 盈余管理程度计量 | 第36-42页 |
4.2.1 盈余管理程度计量模型 | 第36-39页 |
4.2.2 盈余管理程度计量结果 | 第39-42页 |
4.3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计量 | 第42-49页 |
4.3.1 机构投资者异质性划分理论与方法 | 第42-44页 |
4.3.2 机构投资者持股类型计量结果 | 第44-49页 |
4.4 研究设计 | 第49-50页 |
4.4.1 研究变量的确定 | 第49-50页 |
4.4.2 回归模型的构建 | 第50页 |
4.5 研究结果 | 第50-52页 |
4.5.1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盈余管理程度影响的实证结果 | 第50-51页 |
4.5.2 机构投资者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 第51-52页 |
5 交叉变量对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 第52-54页 |
5.1 问题的提出 | 第52页 |
5.2 研究设计 | 第52-54页 |
5.2.1 交叉变量设定及模型构建 | 第52页 |
5.2.2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及类型对盈余管理交互影响实证结果 | 第52-54页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4-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2 相关建议 | 第55-5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