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制造业产业转型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基本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2.1 产业发展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2.1.1 产业发展理论 | 第16页 |
2.1.2 产业转型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2.1.3 产业集聚理论 | 第17页 |
2.2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 第17-19页 |
2.2.1 传统产业 | 第17页 |
2.2.2 新兴产业 | 第17页 |
2.2.3 高端装备制造业 | 第17-18页 |
2.2.4 主导产业理论 | 第18页 |
2.2.5 产业转型 | 第18-19页 |
2.3 战略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3.1 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 第19页 |
2.3.2 综合优势竞争战略 | 第19页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昆山市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1-40页 |
3.1 昆山产业发展的现状 | 第21-27页 |
3.1.1 昆山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 第22-23页 |
3.1.2 产业结构细化分析 | 第23-27页 |
3.2 昆山产业发展背景分析 | 第27-29页 |
3.2.1 外部因素分析 | 第27-28页 |
3.2.2 内部因素分析 | 第28-29页 |
3.3 昆山产业PEST分析 | 第29-34页 |
3.3.1 政治环境分析 | 第29-30页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第30-32页 |
3.3.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32页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第32-33页 |
3.3.5 昆山PEST分析结论 | 第33-34页 |
3.4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40页 |
3.4.1 昆山发展严重依赖外资 | 第35-36页 |
3.4.2 工业用地亩均效益不高 | 第36-37页 |
3.4.3 产业人员层次不高 | 第37页 |
3.4.4 节能环保压力加大 | 第37页 |
3.4.5 创新能力不足 | 第37-38页 |
3.4.6 人口红利淡化 | 第38-40页 |
第4章 昆山市产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 第40-50页 |
4.1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转型发展历程 | 第40-42页 |
4.2 优势分析 | 第42-44页 |
4.2.1 经济优势 | 第42-43页 |
4.2.2 科技优势 | 第43-44页 |
4.2.3 区位优势 | 第44页 |
4.3 劣势分析 | 第44-45页 |
4.3.1 环境污染严重 | 第44-45页 |
4.3.2 产出质效不高 | 第45页 |
4.3.3 高端人才不足 | 第45页 |
4.4 机会分析 | 第45-47页 |
4.4.1 产业转型有深厚的平台基础 | 第45-46页 |
4.4.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第46页 |
4.4.3 紧邻上海带来的溢出效应 | 第46-47页 |
4.5 威胁分析 | 第47页 |
4.5.1 周边区域转型具备先行优势 | 第47页 |
4.5.2 安全环保标准提高限制企业发展 | 第47页 |
4.5.3 外资依存度过高带来经济下行 | 第47页 |
4.6 昆山转型发展SWOT分析结论 | 第47-50页 |
第5章 探索昆山市产业转型的路径和对策 | 第50-71页 |
5.1 制造业产业转型发展两大战略 | 第50-51页 |
5.2 制造业产业转型的国外经验 | 第51-52页 |
5.2.1 美国中西部制造业复兴 | 第51页 |
5.2.2 德国鲁尔工业区经济振兴 | 第51-52页 |
5.2.3 发达国家强占智能制造高点 | 第52页 |
5.3 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5.3.1 环境因素 | 第52-53页 |
5.3.2 政策因素 | 第53页 |
5.3.3 产业成长性因素 | 第53页 |
5.3.4 创新因素 | 第53-54页 |
5.4 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 第54-62页 |
5.4.1 昆山现有主导产业分析 | 第54-60页 |
5.4.2 促进制造业产业转型的结论 | 第60-62页 |
5.5 探索昆山产业发展路径 | 第62-67页 |
5.5.1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 第62-64页 |
5.5.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 第64-65页 |
5.5.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第65页 |
5.5.4 推动协同集约发展 | 第65-66页 |
5.5.5 完善生态宜居环境 | 第66页 |
5.5.6 深化融合上海 | 第66-67页 |
5.6 探索优化产业转型对策 | 第67-71页 |
5.6.1 优化政策扶持 | 第67页 |
5.6.2 优化产业布局 | 第67-68页 |
5.6.3 集约土地利用 | 第68-69页 |
5.6.4 拓宽融资渠道 | 第69页 |
5.6.5 创新服务举措 | 第69页 |
5.6.6 对接融入上海 | 第69-7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总结 | 第71-72页 |
6.2 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