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集约化和精益化相关理论 | 第14-18页 |
2.1.1 集约化管理理论 | 第14-15页 |
2.1.2 精益化管理理论 | 第15-18页 |
2.2 国内外电网运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2.1 国内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第18-21页 |
2.2.2 国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 | 第21-23页 |
第三章 XX供电局电网运行管理现状分析 | 第23-33页 |
3.1 XX供电局变电站运行管理现状 | 第23-24页 |
3.1.1 XX供电局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 第23页 |
3.1.2 XX供电局各县公司(分局)变电运行管理模式 | 第23-24页 |
3.2 XX供电局调度运行管理现状 | 第24-26页 |
3.2.1 XX地调调度运行管理模式 | 第24-25页 |
3.2.2 XX供电局各县公司(分局)调度运行管理模式 | 第25-26页 |
3.3 XX供电局技术支持系统现状 | 第26-27页 |
3.4 XX供电局现有运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7-33页 |
3.4.1 XX供电局变电站运行管理问题分析 | 第27-28页 |
3.4.2 XX供电局调度中心管理问题分析 | 第28-29页 |
3.4.3 XX供电局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改进方法 | 第29-33页 |
第四章 XX供电局调监控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应用 | 第33-53页 |
4.1 组织结构变革及工作界面划分 | 第33-35页 |
4.1.1 机构功能定位 | 第33页 |
4.1.2 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 | 第33-34页 |
4.1.3 工作职责界面划分 | 第34-35页 |
4.2 调度管理模式调整 | 第35-38页 |
4.2.1 调度控制业务调整 | 第35-36页 |
4.2.2 监视业务调整 | 第36-37页 |
4.2.3 调度功能结构优化调整 | 第37-38页 |
4.3 相关专业技术支持及系统改造 | 第38-39页 |
4.4 修订业务流程、完善制度 | 第39-47页 |
4.4.1 调度操作通用流程 | 第39-41页 |
4.4.2 综合停电计划管理流程 | 第41-42页 |
4.4.3 电力设备监视管理流程 | 第42-44页 |
4.4.4 电力设备异常处置管理流程 | 第44-46页 |
4.4.5 调度运行信息管理流程 | 第46-47页 |
4.5 调监控一体化建设评价管理 | 第47-50页 |
4.5.1 评价要求及适用范围 | 第47-48页 |
4.5.2 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4.5.3 评价细则 | 第49-50页 |
4.6 调监控一体化建设保障措施 | 第50-53页 |
4.6.1 组织措施保障 | 第50-51页 |
4.6.2 技术措施保障 | 第51-53页 |
第五章 XX供电局调监控一体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 第53-57页 |
5.1 业务流程优化 | 第53-54页 |
5.2 组织结构精简 | 第54-55页 |
5.3 管理效率提升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不足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调监控一体化建设相关评价标准 | 第63-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