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段高速公路多匝道协调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匝道控制分类 | 第14页 |
1.1.2 入口匝道控制原理 | 第14-15页 |
1.1.3 匝道控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16-22页 |
1.2.1 单匝道控制 | 第16-18页 |
1.2.2 多匝道协调控制 | 第18-19页 |
1.2.3 智能控制 | 第19-21页 |
1.2.4 短时交通流预测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2-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短时交通流预测 | 第26-48页 |
2.1 高速公路宏观交通流模型 | 第26-28页 |
2.1.1 静态交通流模型 | 第26-27页 |
2.1.2 动态交通流模型 | 第27-28页 |
2.2 短时交通流预测方案选取 | 第28-30页 |
2.2.1 交通流预测提出 | 第28-29页 |
2.2.2 短时交通流预测方案比较 | 第29-30页 |
2.3 交通流预测模型 | 第30-37页 |
2.3.1 支持向量机模型 | 第30-35页 |
2.3.2 BP神经网络理论 | 第35-36页 |
2.3.3 灰色关联度理论 | 第36-37页 |
2.4 交通流速度预测 | 第37-44页 |
2.4.1 车辆构成对速度的影响分析 | 第37-40页 |
2.4.2 特征向量选取 | 第40页 |
2.4.3 不同输入条件下的方案对比 | 第40-44页 |
2.5 短时交通流流量预测 | 第44-45页 |
2.6 交通状态判断 | 第45页 |
2.7 总结 | 第45-48页 |
第三章 异常状态检测 | 第48-58页 |
3.1 高速公路异常事件检测原理 | 第48-51页 |
3.1.1 异常事件检测原理 | 第48-50页 |
3.1.2 检测效率影响因素 | 第50页 |
3.1.3 检测算法的评价指标 | 第50-51页 |
3.2 异常事件检测算法分析及选取 | 第51-52页 |
3.2.1 常用的检测方法 | 第51-52页 |
3.2.2 智能算法 | 第52页 |
3.3 仿真实验 | 第52-55页 |
3.3.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3.3.2 抛锚事故仿真 | 第53页 |
3.3.3 事故检测方案 | 第53-54页 |
3.3.4 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的事故检测 | 第54-55页 |
3.4 总结 | 第55-58页 |
第四章 多匝道协调控制方案 | 第58-70页 |
4.1 高速公路存在的交通问题 | 第58-59页 |
4.1.1 存在的交通问题 | 第58-59页 |
4.1.2 解决方案 | 第59页 |
4.2 入口匝道控制 | 第59-60页 |
4.2.1 高速公路匝道 | 第59-60页 |
4.2.2 入口匝道控制特点 | 第60页 |
4.3 匝道协调控制方案概述 | 第60-63页 |
4.3.1 启发式控制 | 第60-62页 |
4.3.2 系统控制 | 第62页 |
4.3.3 智能控制 | 第62-63页 |
4.4 匝道协调控制方案 | 第63-68页 |
4.4.1 入口匝道模型建立 | 第63-64页 |
4.4.2 单匝道控制方案 | 第64页 |
4.4.3 多匝道协调控制方案 | 第64页 |
4.4.4 匝道控制的实施 | 第64-65页 |
4.4.5 控制方案总体思路 | 第65-68页 |
4.5 总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多匝道协调控制方案仿真及评价 | 第70-84页 |
5.1 软件简介 | 第70-71页 |
5.2 建立仿真模型 | 第71-72页 |
5.2.1 仿真路段 | 第71-72页 |
5.2.2 检测器的布置 | 第72页 |
5.3 模型参数修正 | 第72-77页 |
5.3.1 期望速度分布 | 第72-73页 |
5.3.2 车道优先权的设置 | 第73-75页 |
5.3.3 仿真模型检验 | 第75-77页 |
5.4 仿真结果比较 | 第77-81页 |
5.4.1 无控制场景 | 第77-78页 |
5.4.2 ALINEA单匝道控制 | 第78-79页 |
5.4.3 基于交通状态判断的单匝道控制 | 第79-80页 |
5.4.4 基于状态判断的多匝道协调控制 | 第80-81页 |
5.5 总结 | 第81-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4-8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