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不同媒介生态环境下自然灾害报道的政府形象传播研究--以“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对比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页
    第二节 政府形象研究的文献综述第10-12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第12-13页
        一、研究问题第12-13页
        二、研究方法第13页
    第四节 核心概念确定第13-15页
        一、媒介生态环境第13-14页
        二、自然灾害报道第14-15页
        三、政府形象传播第15页
    第五节 自然灾害报道与政府形象传播第15-16页
第二章: 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中国媒介生态环境变迁第16-22页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末自然灾害报道的媒介生态环境第16-18页
        一、政策制度:隐匿灾情,报道为政治服务第16页
        二、传播媒介:技术落后,传播效率低下第16-17页
        三、文化认知:家国同构,集体利益至上第17-18页
    第二节 20世纪80-90年代自然灾害报道的媒介生态环境第18-19页
        一、政策制度:渐进开放,新闻事业重新定位第18页
        二、传播媒介:报业竞争,电视媒体发挥重大作用第18-19页
        三、文化认知:破除桎梏,反思批判意识觉醒第19页
    第三节 21世纪初自然灾害报道的媒介生态环境第19-22页
        一、政策制度: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第19-20页
        二、传播媒介:跨越发展,新旧媒体互动交融第20页
        三、文化认知:生命至上,主体意识崛起第20-22页
第三章 两次“地震报道”中政府形象传播的内容分析—以《人民日报》两次“地震报道”对比为例第22-29页
    第一节 报道议题的对比分析第22-24页
    第二节 话语特征的对比分析第24-26页
    第三节 表现手法的对比分析第26-27页
    第四节 报道姿态的对比分析第27-29页
第四章 两次“地震报道”中政府形象传播的效果分析第29-34页
    第一节 政府施政效能传播效果第29页
    第二节 政府价值理念传播效果第29-31页
    第三节 政府对外政策传播效果第31-32页
    第四节 政府信息公开传播效果第32-34页
第五章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自然灾害报道的政府形象传播策略第34-42页
    第一节 新时期自然灾害报道的政府形象传播机遇与挑战第34-37页
        一、信息公开已成常态第34-35页
        二、移动互联网普及,自媒体兴盛第35-36页
        三、利益矛盾凸显,舆情事件频发第36-37页
        四、外媒参与报道,形成冲击第37页
    第二节 新时期自然灾害报道的政府形象传播策略第37-42页
        一、迅速及时报道,占领舆论主动权第37-38页
        二、发挥监督职能,不避讳负面新闻报道第38-39页
        三、进行专业报道,摒弃官僚和煽情作风第39-40页
        四、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多角度综合报道第40-41页
        五、报道连续统一,新闻切勿烂尾第41-42页
第六章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直播视频节目的拟态环境研究--以《英雄联盟》游戏直播为例
下一篇:网民群体互动下“河南人”形象研究--以天涯社区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