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背景 | 第9-10页 |
·省内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选题新 | 第11-12页 |
·视角新 | 第12页 |
·内容上的创新 | 第12页 |
·研究方案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概念释义 | 第14-16页 |
·县域 | 第14页 |
·办学模式 | 第14-15页 |
·县域“农民学院”办学模式 | 第15-16页 |
3 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关于农村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模式的宏观研究 | 第16-17页 |
·关于借鉴国外农村成人教育相关办学经验的研究 | 第17页 |
·关于新型农民与新型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 | 第17-19页 |
4 江西省县域“农民学院”的发展概况与兴起动因 | 第19-21页 |
·发展概况 | 第19页 |
·兴起动因 | 第19-21页 |
5 江西省县域“农民学院”办学现状与启示 | 第21-33页 |
·调查说明 | 第21-22页 |
·调查目的 | 第21页 |
·问卷调查设计 | 第21页 |
·问卷效度与信度分析 | 第21-22页 |
·江西省县域“农民学院”的办学特色 | 第22-25页 |
·办学理念:启迪民智,改善民生 | 第22页 |
·办学主体:政府出资,学院培训 | 第22-23页 |
·结构体系:完善网络,全面覆盖 | 第23页 |
·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分类培训 | 第23-24页 |
·课程设置:“三个根据”,“四个需要” | 第24页 |
·保障机制:强化建设,政策激励 | 第24页 |
·评价机制:责任明确,指标完善 | 第24-25页 |
·江西省县域“农民学院”办学成效 | 第25-27页 |
·农民学员学习主观满意度较高 | 第25-26页 |
·“农民学院”办学的客观社会效益较好——以南康市“农民学院”为例 | 第26-27页 |
·江西省县域“农民学院”办学模式经验启示 | 第27-28页 |
·强化政府农村成人教育“统筹”职能 | 第27-28页 |
·建设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互动”机制 | 第28页 |
·优化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网络”结构 | 第28页 |
·江西省县域“农民学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3页 |
·县域“农民学院”之间项目重复建设 | 第28-29页 |
·培训指标不足,培训经费运转周期较长 | 第29-30页 |
·学习环境建设不足,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 第30-31页 |
·统编教材为主,自编特色实用教材较少 | 第31页 |
·实训指导教师自身素养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 第31-32页 |
·部分农民学员学习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 第32-33页 |
6 江西省县域“农民学院”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第33-36页 |
·制度障碍 | 第33-34页 |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制约县域“农民学院”发展 | 第33-34页 |
·教育培训各自为政,县域“农民学院”间合作渠道不畅 | 第34页 |
·政府缺乏长期投入机制,县域“农民学院”建设保障乏力 | 第34页 |
·实施障碍 | 第34-35页 |
·“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结构欠佳 | 第34页 |
·教材建设滞后于课程和工种设置 | 第34页 |
·管理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 第34-35页 |
·自身障碍 | 第35-36页 |
·农民学员整体素质不高,学习观念存在偏差 | 第35页 |
·农民学员素质参差不齐,分层化趋势明显 | 第35-36页 |
7 若干建议 | 第36-39页 |
·成立省级组织管理机构,增强县域“农民学院”的协调合作 | 第36-37页 |
·加强管理规划,成立“江西省农民学院管理委员会” | 第36页 |
·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培训的区域分工与合作 | 第36-37页 |
·形成长效投入机制,优化经费支配方式 | 第37页 |
·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投入的持续性 | 第37页 |
·明确经费使用方向,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 第37页 |
·加强县域“农民学院”自身建设 | 第37-39页 |
·强化基础建设,创优软硬环境 | 第37-38页 |
·开展教育合作,加强特色教材建设 | 第38页 |
·改革教师任用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 第38页 |
·完善人员考评制度,提高学院服务水平 | 第38-39页 |
8 结论与反思 | 第39-40页 |
·研究结论 | 第39页 |
·研究反思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