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饲养种群交配体系及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 爬行动物多父性现象及形成机制 | 第12-20页 |
1.1 爬行动物多父性现象 | 第12-14页 |
1.2 爬行动物精子储存与多父性 | 第14-15页 |
1.3 MHC与性选择 | 第15-17页 |
1.4 交配体系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第17-20页 |
2 交配体系研究手段 | 第20-24页 |
2.1 用于亲子鉴定的遗传标记 | 第20-21页 |
2.2 微卫星DNA的获得及应用 | 第21-22页 |
2.3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动物保护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6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3.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扬子鳄交配体系研究 | 第26-42页 |
1 前言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3-38页 |
3.1 基因分型 | 第33-36页 |
3.2 亲权分析 | 第36-38页 |
3.3 窝仔数与父亲个数 | 第38页 |
4 讨论 | 第38-42页 |
4.1 非损伤性取样方法的应用 | 第38-40页 |
4.2 多父性繁殖策略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多父性——扬子鳄遗传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 第42-58页 |
1 前言 | 第42-4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4-55页 |
3.1 不同交配体系等位基因及频率 | 第44-46页 |
3.2 遗传变异、遗传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6-47页 |
3.3 配偶关系及近交系数分析 | 第47-55页 |
3.4 父权分析 | 第55页 |
4 讨论 | 第55-58页 |
4.1 多父性对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维持 | 第55-56页 |
4.2 父权不均等与精子竞争 | 第56页 |
4.3 饲养鳄繁殖管理和保护策略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扬子鳄的遗传变异研究 | 第58-72页 |
1 前言 | 第58-5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9-6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4-70页 |
3.1 原始测序数据reads统计及质控 | 第64-65页 |
3.2 测序数据统计结果 | 第65-68页 |
3.3 主成分分析 | 第68-69页 |
3.4 遗传进化树 | 第69-70页 |
4. 讨论 | 第70-72页 |
第五章 不同交配体系下扬子鳄后代的遗传差异分析 | 第72-83页 |
1 前言 | 第72-7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4-79页 |
3.1 遗传指标统计 | 第74-75页 |
3.2 基于不同交配体系的全基因组候选差异基因 | 第75-78页 |
3.3 不同交配体系MHC区域的差异基因 | 第78-79页 |
4 讨论 | 第79-83页 |
4.1 不同交配体系的扬子鳄差异基因 | 第79-81页 |
4.2 交配体系与杂合子优势 | 第81-83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1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2 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附件 | 第85-125页 |
附件1 多父性后代基因分型结果 | 第85-107页 |
附件2 单父性后代基因分型结果 | 第107-121页 |
附件3 长乐保护点野生鳄94 | 第121-122页 |
附件4 F2代基因分型结果 | 第122-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9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 | 第139-140页 |
后记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