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2.1 性别刻板印象 | 第13-16页 |
2.1.1 性别刻板印象的概念及表现 | 第13-14页 |
2.1.2 启动与测量 | 第14-16页 |
2.1.3 性别刻板印象维护 | 第16页 |
2.2 食物性别刻板印象 | 第16-19页 |
2.2.1 食物性别刻板印象内容 | 第17-18页 |
2.2.2 食物性别刻板印象评价 | 第18-19页 |
2.2.3 中国文化下的食物性别刻板印象 | 第19页 |
2.3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 第19-20页 |
2.4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0-23页 |
2.4.1 已有研究不足 | 第20-21页 |
2.4.2 问题提出 | 第21页 |
2.4.3 研究设计 | 第21-23页 |
3 研究一 食物性别刻板印象内容:外显及内隐印象 | 第23-30页 |
3.1 预实验典型男性化和典型女性化食物材料筛选 | 第23-24页 |
3.1.1 目的与假设 | 第23页 |
3.1.2 方法 | 第23页 |
3.1.3 结果 | 第23-24页 |
3.1.4 讨论 | 第24页 |
3.2 实验1A 外显食物性别刻板印象 | 第24-26页 |
3.2.1 目的与假设 | 第24页 |
3.2.2 方法 | 第24-25页 |
3.2.3 结果 | 第25页 |
3.2.4 讨论 | 第25-26页 |
3.3 实验1B 内隐食物性别刻板印象 | 第26-28页 |
3.3.1 目的与假设 | 第26页 |
3.3.2 方法 | 第26-27页 |
3.3.3 结果 | 第27页 |
3.3.4 讨论 | 第27-28页 |
3.4 实验1C 饮食偏好 | 第28-30页 |
3.4.1 目的与假设 | 第28页 |
3.4.2 方法 | 第28页 |
3.4.3 结果 | 第28-29页 |
3.4.4 讨论 | 第29-30页 |
4 研究二 外显及内隐印象评价研究 | 第30-37页 |
4.1 实验2A 人们对(反)食物性别刻板个体的外显印象评价 | 第30-33页 |
4.1.1 目的与假设 | 第30页 |
4.1.2 方法 | 第30-31页 |
4.1.3 结果 | 第31-33页 |
4.1.4 讨论 | 第33页 |
4.2 实验2B 人们对(反)食物性别刻板个体的内隐印象评价 | 第33-37页 |
4.2.1 目的与假设 | 第33页 |
4.2.2 方法 | 第33-34页 |
4.2.3 结果 | 第34-36页 |
4.2.4 讨论 | 第36-37页 |
5 研究三 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 | 第37-41页 |
5.1 预实验社会经济地位材料编写 | 第37-38页 |
5.1.1 目的与假设 | 第37页 |
5.1.2 方法 | 第37页 |
5.1.3 结果 | 第37-38页 |
5.2 实验3 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 | 第38-41页 |
5.2.1 目的与假设 | 第38页 |
5.2.2 方法 | 第38-39页 |
5.2.3 结果 | 第39-40页 |
5.2.4 讨论 | 第40-41页 |
6 总讨论 | 第41-46页 |
6.1 中国文化下的男性化、女性化食物感知 | 第41-42页 |
6.2 食物性别刻板印象内容的外显及内隐效应 | 第42页 |
6.3 食物性别刻板印象评价的外显及内隐效应 | 第42-43页 |
6.4 食物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地位 | 第43-44页 |
6.5 小结 | 第44-45页 |
6.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7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附录 | 第53-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