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11-28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存疑 | 第19-25页 |
四、本文写作思路与创新点 | 第25-28页 |
(一) 写作思路 | 第25-26页 |
(二)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历史科学”是一门“科学” | 第28-42页 |
一、为什么是“科学”? | 第28-30页 |
二、马克思的“科学”是什么? | 第30-35页 |
(一) “科学”的表现形式 | 第30-32页 |
(二) “科学”的内在本质 | 第32-35页 |
三、马克思的“科学”如何出场? | 第35-42页 |
(一) “从天国降到人间”到“从人间升到天国” | 第35-38页 |
(二) “非人的科学”到“关于人的科学” | 第38-4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科学”何以成为“唯一”? | 第42-57页 |
一、“科学”之历史困境 | 第42-45页 |
(一)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 第42-43页 |
(二) 康德:“我思”是“我” | 第43-44页 |
(三) 黑格尔:“我思”是“我在” | 第44-45页 |
二、历史科学之科学革命 | 第45-50页 |
(一) 科学革命的逻辑起点 | 第45-47页 |
(二) 历史科学的历史展开 | 第47-49页 |
(三) 历史科学的现实变革 | 第49-50页 |
三、历史科学之“唯一性”澄明 | 第50-57页 |
(一) “感性”原则与“活动”原则的实践性统一 | 第51-52页 |
(二) “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想”的历史性统一 | 第52-54页 |
(三)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革命性统一 | 第54-57页 |
第三章 科学“唯一性”如何保证? | 第57-73页 |
一、“科学”的历史性起源 | 第57-61页 |
(一) 意识只能是被意识到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 | 第57-58页 |
(二) “人们之所以有历史,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 | 第58-60页 |
(三) “任何生产力都是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结果” | 第60-61页 |
二、科学“历史性”原则之表现 | 第61-66页 |
(一) “为人的存在” | 第61-63页 |
(二) “条件性”与“暂时性” | 第63-64页 |
(三) “自否定的生成性” | 第64-66页 |
三、“历史科学”的重新释义 | 第66-73页 |
(一) 以“实践”为存在基石的理论 | 第66-68页 |
(二) 以“历史性”为根本规定的科学 | 第68-70页 |
(三) 对人的感性的本质力量的历史性阐释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