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0页 |
1.1 白蚁概述 | 第13页 |
1.2 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1 白蚁的肠道环境 | 第13-15页 |
1.2.2 低等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高等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的研究 | 第16页 |
1.3 白蚁肠道共生菌分离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 细菌的多相分类鉴定 | 第18-19页 |
1.4.1 细菌的分类学研究 | 第18页 |
1.4.2 金黄杆菌属的简介 | 第18-19页 |
1.4.3 丙酸棒状体菌属的简介 | 第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 | 第20-24页 |
2.1 实验菌株 | 第20页 |
2.2 培养基 | 第20-21页 |
2.3 常用试剂和溶液 | 第21-22页 |
2.4 其他试剂 | 第22页 |
2.5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2-23页 |
2.6 数据分析软件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3.1 基于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24-26页 |
3.1.1 细菌DNA的提取 | 第24页 |
3.1.2 细菌16S rRNA基因的扩增 | 第24-26页 |
3.2 细菌表型分析 | 第26-27页 |
3.2.1 菌株菌落形态观察 | 第26页 |
3.2.2 菌株革兰氏染色 | 第26页 |
3.2.3 菌株扫描电镜观察 | 第26-27页 |
3.2.4 菌株运动性试验 | 第27页 |
3.2.5 菌株生长特性分析 | 第27页 |
3.3 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27-29页 |
3.3.1 菌株的厌氧生长 | 第27-28页 |
3.3.2 菌株氧化酶活性分析 | 第28页 |
3.3.3 菌株过氧化氢酶活性分析 | 第28页 |
3.3.4 菌株淀粉水解活性分析 | 第28页 |
3.3.5 菌株酪素水解活性分析 | 第28页 |
3.3.6 菌株脂酶活性分析 | 第28页 |
3.3.7 菌株V-P反应分析 | 第28页 |
3.3.8 菌株产H_2S分析 | 第28-29页 |
3.3.9 硝酸盐还原反应分析 | 第29页 |
3.3.10 吲哚产生反应分析 | 第29页 |
3.3.11 黄色素产生实验 | 第29页 |
3.3.12 菌株碳源利用及生理生化分析 | 第29页 |
3.3.13 菌株碳源利用及发酵产酸分析 | 第29页 |
3.3.14 菌株细胞内酶活性分析 | 第29页 |
3.4 化学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3.4.1 菌株醌型分析 | 第29页 |
3.4.2 菌株脂肪酸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3.4.3 菌株极性脂成分分析 | 第30页 |
3.4.4 菌株聚胺成分分析 | 第30页 |
3.5 基因组G+C mol%含量分析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第31-66页 |
4.1 菌株Ra1的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31-49页 |
4.1.1 菌株Ra1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31-33页 |
4.1.2 菌株Ra1形态学研究 | 第33-34页 |
4.1.3 菌株Ra1的生长特性 | 第34-35页 |
4.1.4 菌株Ra1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35-45页 |
4.1.5 菌株Ra1化学成分分析 | 第45-47页 |
4.1.6 菌株Ra1的G+C mol%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4.1.7 菌株Ra1的鉴定结果 | 第48页 |
4.1.8 菌株Ra1的描述 | 第48-49页 |
4.2 菌株YH11的多相分类学鉴定 | 第49-66页 |
4.2.1 菌株YH11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49-51页 |
4.2.2 菌株YH11形态学研究 | 第51-52页 |
4.2.3 菌株YH11的生长特性 | 第52-54页 |
4.2.4 菌株YH11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第54-62页 |
4.2.5 菌株YH11化学成分分析 | 第62-64页 |
4.2.6 菌株YH11的G+C mol%含量测定 | 第64页 |
4.2.7 菌株YH11的鉴定结果 | 第64-65页 |
4.2.8 菌株YH11的描述 | 第65-66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