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2.1 模态参数辨识方法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损伤诊断方法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3 地震损伤评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框架结构模态参数辨识方法研究 | 第16-56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基于数字滤波和经验模式分解的结构模态参数辨识 | 第16-46页 |
2.2.1 经验模式分解基本理论 | 第16-20页 |
2.2.2 数字滤波器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3 三种模态参数辨识方法基本理论 | 第21-25页 |
2.2.4 基于数字滤波和经验模式分解的模态参数辨识基本思路 | 第25-27页 |
2.2.5 四层钢框架模态参数试验辨识 | 第27-33页 |
2.2.6 BHM Benchmark 模型模态参数辨识 | 第33-46页 |
2.3 基于随机子空间法的模态参数辨识 | 第46-54页 |
2.3.1 随机子空间法的基本理论 | 第46-51页 |
2.3.2 四层钢框架模态参数试验辨识 | 第51-52页 |
2.3.3 BHM Benchmark 仿真模型模态参数辨识 | 第52-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3 一种新的两阶段框架结构损伤诊断方法 | 第56-78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模态应变能法基本理论 | 第56-58页 |
3.3 损伤识别的直接解析法基本理论 | 第58-65页 |
3.3.1 损伤识别的直接解析法基本方程 | 第58-60页 |
3.3.2 频率对损伤系数的一阶偏导数计算 | 第60页 |
3.3.3 振型对损伤系数的一阶偏导数计算 | 第60-62页 |
3.3.4 直接解析法的自迭代修正 | 第62-65页 |
3.4 两阶段损伤诊断方法的提出 | 第65-66页 |
3.5 框架结构仿真算例分析 | 第66-76页 |
3.5.1 框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3.5.2 损伤工况的定义 | 第67页 |
3.5.3 基于单元模态应变能变化率指标的损伤定位 | 第67-72页 |
3.5.4 基于直接解析法的损伤定量 | 第72-75页 |
3.5.5 损伤诊断结果对比 | 第75-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4 框架结构地震损伤评估 | 第78-108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基本思路 | 第78页 |
4.3 框架结构算例设计 | 第78-81页 |
4.3.1 算例基本概况 | 第78-80页 |
4.3.2 IDARC 2D 程序简介 | 第80-81页 |
4.4 框架结构地震损伤评估 | 第81-107页 |
4.4.1 框架结构地震反应模态参数辨识 | 第81-102页 |
4.4.2 结构整体损伤指数和频率变化的关系 | 第102-106页 |
4.4.3 结构整体损伤指数和振型变化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5.1 总结 | 第108-109页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附录 | 第118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