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层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方法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掉层结构概述 | 第10-11页 |
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概述 | 第11-14页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 第13页 |
逐步增量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Pushover 方法在山地结构中应用的局限性 | 第14页 |
山地建筑结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5-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结构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基本理论 | 第17-33页 |
Pushover 分析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Pushover 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18-21页 |
Pushover 方法的基本假定 | 第19页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 第19-21页 |
水平荷载加载模式 | 第21-25页 |
常用水平荷载加载模式 | 第21-24页 |
考虑刚度变化的水平荷载加载模式 | 第24-25页 |
常用的推覆分析方法 | 第25-31页 |
能力谱法 | 第25-26页 |
目标位移法 | 第26-28页 |
适应谱推覆分析方法 | 第28页 |
模态推覆分析方法 | 第28-31页 |
中美规范反应谱的转换 | 第31-33页 |
3 软件和模型简介 | 第33-49页 |
算例设计 | 第33-37页 |
模型概况 | 第33-36页 |
设计荷载与作用 | 第36页 |
模型计算与分析过程 | 第36-37页 |
材料本构 | 第37-43页 |
钢筋本构参数 | 第38页 |
混凝土本构参数 | 第38-42页 |
恢复力特性曲线 | 第42-43页 |
梁柱截面纤维的划分与组装 | 第43-44页 |
分析模型采用的水平荷载 | 第44-48页 |
侧向力加载模式 | 第44-46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6-48页 |
结构阻尼的确定 | 第48-49页 |
4 掉层框架结构推覆分析对比 | 第49-83页 |
模型验证和评价方式 | 第49-52页 |
算例验证 | 第49-50页 |
评价方式 | 第50-52页 |
掉层结构的薄弱部位与破坏顺序 | 第52-54页 |
合理的推覆分析方法 | 第54-57页 |
结构高度对推覆结果的影响 | 第57-67页 |
最大层间剪力-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对比分析 | 第57-62页 |
性能点及误差分析 | 第62-67页 |
掉层层数对推覆结果的影响 | 第67-73页 |
最大层间剪力-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对比分析 | 第67-69页 |
性能点及误差分析 | 第69-73页 |
掉层跨数对推覆结果的影响 | 第73-77页 |
最大层间剪力-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对比分析 | 第73-75页 |
性能点及误差分析 | 第75-77页 |
合理的推覆方向 | 第77-81页 |
相向推覆加载对比分析-1 | 第78-79页 |
相向推覆加载对比分析-2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83-84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
A. 本文所选用的地震波 | 第91-93页 |
B. 柱配筋表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