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23页 |
第一节 芽胞杆菌属的分类现状及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 芽胞杆菌属的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2. 芽胞杆菌属的分类方法发展过程 | 第16-18页 |
3. 芽胞杆菌属系统发育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第18页 |
第二节 脂肪酸分析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1. 脂肪酸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9页 |
2. 脂肪酸的命名 | 第19-20页 |
3. 脂肪酸分析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20页 |
4. 脂肪酸分析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5. 脂肪酸分析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页 |
第三节 芽胞杆菌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 芽胞杆菌在工业上的应用 | 第21页 |
2. 芽胞杆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21页 |
3. 芽胞杆菌在医学上的应用 | 第21-22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芽胞杆菌属种类的脂肪酸测定条件研究 | 第23-68页 |
第一节 芽胞杆菌属种类的脂肪酸检测技术研究 | 第23-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6页 |
2.1 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的GC/MS测定结果 | 第24-25页 |
2.2 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的Sherlock MIS测定结果 | 第25页 |
2.3 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测定方法的比较 | 第25-26页 |
3. 讨论 | 第26页 |
第二节 脂肪酸提取方法对芽胞杆菌属种类的脂肪酸测定影响 | 第26-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1 皂化时间对芽胞杆菌脂肪酸鉴定结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 皂化试剂量对芽胞杆菌脂肪酸鉴定结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2.3 甲基化试剂量对芽胞杆菌脂肪酸鉴定结果的影响 | 第29-30页 |
3. 讨论 | 第30页 |
第三节 获菌量对芽胞杆菌属种类的脂肪酸测定影响 | 第30-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0-3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2.1 获菌量对芽胞杆菌属种类鉴定结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 获菌量对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标记的影响 | 第32-40页 |
2.3 获菌量对芽胞杆菌属种类分类地位的影响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页 |
第四节 培养温度对芽胞杆菌属种类的脂肪酸测定影响 | 第40-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2.1 培养温度对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鉴定结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 培养温度对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标记的影响 | 第42-45页 |
2.3 培养温度对芽胞杆菌属种类分类地位的影响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页 |
第五节 培养时间对芽胞杆菌属种类的脂肪酸测定影响 | 第46-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2.1 培养时间对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鉴定结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2.2 培养时间对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标记的影响 | 第48-52页 |
2.3 培养时间对芽胞杆菌属种类分类地位的影响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页 |
第六节 培养基对芽胞杆菌属种类的脂肪酸测定影响 | 第53-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2.1 培养基对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鉴定结果的影响 | 第55页 |
2.2 培养基对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标记的影响 | 第55-59页 |
2.3 培养基对芽胞杆菌属种类分类地位的影响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1页 |
第七节 芽胞杆菌属种类的脂肪酸测定的可靠性分析 | 第61-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2.1 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第61-62页 |
2.2 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鉴定SI的可靠性分析 | 第62-63页 |
2.3 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成分的可靠性分析 | 第63-66页 |
2.4 基于脂肪酸标记的芽胞杆菌属种类系统发育分析的可靠性 | 第66页 |
3. 讨论 | 第66-68页 |
第三章 芽胞杆菌属的脂肪酸系统发育研究 | 第68-97页 |
第一节 芽胞杆菌属种类的脂肪酸测定 | 第68-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68-70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5页 |
3. 讨论 | 第75页 |
第二节 芽胞杆菌属的脂肪酸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研究 | 第75-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7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75-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90页 |
2.1 芽胞杆菌属的脂肪酸系统聚类方法的比较 | 第77-86页 |
2.2 芽胞杆菌属的脂肪酸生物标记分布特性 | 第86-87页 |
2.3 芽胞杆菌属的脂肪酸生物标记多样性指数分布特征 | 第87-88页 |
2.4 芽胞杆菌属的脂肪酸系统发育分析参数的构建 | 第88-90页 |
3. 讨论 | 第90-91页 |
第三节 基于脂肪酸生物标记芽胞杆菌属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91-9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9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94页 |
3. 讨论 | 第94-97页 |
第四章 芽胞杆菌属脂肪酸群的生物学特性 | 第97-128页 |
第一节 芽胞杆菌属脂肪酸群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97-10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9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97-9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7页 |
第二节 芽胞杆菌属脂肪酸群的菌落形态特征 | 第107-1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0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07-10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0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8-117页 |
2.1 芽胞杆菌属脂肪群间的菌落形态差异比较 | 第108-116页 |
2.2 芽胞杆菌属脂肪酸群的菌落形态与脂肪酸系统发育的相关性 | 第116-117页 |
3. 讨论 | 第117页 |
第三节 芽胞杆菌属脂肪酸群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17-1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7-11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1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17-1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8-124页 |
2.1 芽胞杆菌属脂肪酸群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118页 |
2.2 芽胞杆菌属种类脂肪酸群的基因相似性分析 | 第118-124页 |
2.3 芽胞杆菌属脂肪酸群的分子系统发育与脂肪酸系统发育结果的比较 | 第124页 |
3. 讨论 | 第124-125页 |
第四节 芽胞杆菌属脂肪酸群的生态学特性 | 第125-1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5-12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25-126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6-127页 |
2.1 芽胞杆菌属脂肪酸群的生境类型分析 | 第126页 |
2.2 芽胞杆菌属脂肪酸群与生境类型的相关性 | 第126-127页 |
3. 讨论 | 第127-128页 |
第五章 基于脂肪酸系统发育芽胞杆菌新种发现与鉴定 | 第128-154页 |
第一节 兵马俑芽胞杆菌Bacillus bingmayongensis的发现与鉴定 | 第128-1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8-12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28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28-1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38页 |
2.1 芽胞杆菌新种FJAT-13831~T的脂肪酸系统发育分析 | 第129-131页 |
2.2 芽胞杆菌新种FJAT-13831~T的表型特征 | 第131-135页 |
2.3 芽胞杆菌新种FJAT-13831~T的基因型特征 | 第135-138页 |
2.4 芽胞杆菌新种FJAT-13831~T的细胞壁组分及醌分析 | 第138页 |
3. 小结 | 第138页 |
第二节 仙草芽胞杆菌Bacillus mesonae的发现与鉴定 | 第138-1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39-140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39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39-1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0-146页 |
2.1 芽胞杆菌新种FJAT-13985~T的脂肪酸系统发育分析 | 第140-142页 |
2.2 芽胞杆菌新种FJAT-13985~T的表型特征 | 第142-145页 |
2.3 芽胞杆菌新种FJAT-13985~T的基因型特征 | 第145页 |
2.4 芽胞杆菌新种FJAT-13985~T的细胞壁组分分析及醌分析 | 第145-146页 |
3. 小结 | 第146-147页 |
第三节 慈湖芽胞杆菌Bacillus cihuensis的发现与鉴定 | 第147-1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7-14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4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47-1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8-153页 |
2.1 芽胞杆菌新种FJAT-14515~T的脂肪酸系统发育分析 | 第148-149页 |
2.2 芽胞杆菌新种FJAT-14515~T的表型特征 | 第149-152页 |
2.3 芽胞杆菌新种FJAT-14515~T的基因型特征 | 第152-153页 |
3 小结 | 第153-154页 |
第六章 基于脂肪酸分析芽胞杆菌功能菌株筛选及鉴定 | 第154-170页 |
第一节 青枯雷尔氏菌芽胞杆菌生防菌的快速筛选及鉴定 | 第154-1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4-156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54-155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155-1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56-160页 |
2.1 土壤中芽胞杆菌生防菌的筛选 | 第156页 |
2.2 芽胞杆菌生防菌的抑菌作用特性 | 第156页 |
2.3 生防菌解淀粉芽胞杆菌的鉴定 | 第156-160页 |
3. 讨论 | 第160-161页 |
第二节 香蕉枯萎病病原菌芽胞杆菌生防菌的筛选及鉴定 | 第161-1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163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61-162页 |
1.2 试验材料 | 第162-16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63-168页 |
2.1 香蕉枯萎病生防菌的筛选 | 第163-164页 |
2.2 基于脂肪酸分析的香蕉枯萎病生防菌的鉴定 | 第164-166页 |
2.3 芽胞杆菌生防菌的抑菌作用 | 第166-167页 |
2.4 影响芽胞杆菌生防菌抑菌作用的因素 | 第167-168页 |
3. 讨论 | 第168-170页 |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 第170-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0页 |
附录 | 第180-198页 |
附件1:3个芽胞杆菌新种的脂肪酸检测图谱 | 第180页 |
附件2:3个芽胞杆菌新种的16S rRNA序列 | 第180-182页 |
附件3:新种兵马俑芽胞杆菌FJAT-13831~T的基因组图 | 第182-183页 |
附件4:新种兵马俑芽胞杆菌FJAT-13831~T细胞组分和呼吸醌的DSMZ检测结果 | 第183-184页 |
附件5:新种的菌种保藏证明 | 第184-189页 |
附录6:芽胞杆菌属脂肪酸系统发育分析中的90个种(亚种)的脂肪酸检测图谱 | 第189-198页 |
个人简历 | 第198-199页 |
致谢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