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34页 |
一、研究缘起:一次偶然的必然“邂逅” | 第11-14页 |
二、拨云去雾:影视小说的界说与判定 | 第14-21页 |
三、众声喧哗:影视小说研究的概况与述评 | 第21-30页 |
四、探幽发微:影视小说研究的路径与价值 | 第30-34页 |
第一章 电影小说的生成演化流变 | 第34-120页 |
第一节 曾经辉煌:电影小说的现代生成(1920-1949) | 第35-75页 |
一、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 第35-48页 |
二、完善与成型:“文学新品种”的“开花结果” | 第48-62页 |
三、勃兴与衰落:从“迅速繁荣”到“戛然凋零” | 第62-75页 |
第二节 曲折前行:电影小说的缓慢发展(1949-1989) | 第75-98页 |
一、戴着枷锁的“舞者”:“十七年”电影小说 | 第75-89页 |
二、渐次复苏的“星火”:“新时期”电影小说 | 第89-98页 |
第三节 再度兴起:电影小说的走向繁荣(1990-2010) | 第98-120页 |
一、多重助推下的全新发展:九十年代电影小说 | 第98-109页 |
二、多方联动下的成熟建构:新世纪的电影小说 | 第109-120页 |
第二章 电视小说的发展演绎历程 | 第120-178页 |
第一节 艰难孕育:电视小说的多重束缚与孱弱生成(1958-1989) | 第120-137页 |
一、辗转反侧的难产:母体源头的先天缺失 | 第120-125页 |
二、初生之后的沉寂:生态场域的强力消解 | 第125-137页 |
第二节 多层建构:电视小说的不断探索与走向成熟(1990-1999) | 第137-159页 |
一、“掬精华”与“赋灵魂”:创作的初步实践 | 第137-143页 |
二、“被背叛”与“卖狗肉”:遭遇的问题误区 | 第143-152页 |
三、“有意识”与“转折点”:自觉的融通调适 | 第152-159页 |
第三节 迈向纵深:电视小说的全面勃兴与初步繁荣(2000-2010) | 第159-178页 |
一、数量大幅增长:变得“更为流行了” | 第160-163页 |
二、佳作不断涌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第163-167页 |
三、题材内容丰富:影视与出版的“一种策略” | 第167-170页 |
四、畅销作品众多: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事件” | 第170-178页 |
第三章 影视小说文体的建构策略 | 第178-215页 |
第一节 叙事蒙太奇:叙述的多元化实践 | 第179-198页 |
一、交叉蒙太奇:多条线索的巧妙编织 | 第183-189页 |
二、隐喻蒙太奇:多重意蕴的具象表达 | 第189-193页 |
三、心理蒙太奇:多层幽曲的繁复呈现 | 第193-198页 |
第二节 形式空间化:空间的影视化转轨 | 第198-215页 |
一、视点与运动:叙述的空间化转换 | 第199-202页 |
二、幻化与物化:意象的空间化交错 | 第202-208页 |
三、共时与多重:结构的空间化并置 | 第208-215页 |
第四章 影视小说载体的媒介视野 | 第215-303页 |
第一节 改革与转型:影视小说出版的机制准备 | 第216-246页 |
一、地域分工改革:奠定影视小说勃兴之基础 | 第217-228页 |
二、发行渠道改革:拓展影视小说勃兴之通衢 | 第228-240页 |
三、内部体制改革:提供影视小说勃兴之动力 | 第240-246页 |
第二节 周期与时效:影视小说出版的时间维度 | 第246-285页 |
一、“后期的跟随”:先期试水与谋定后动 | 第248-262页 |
二、“同开姊妹花”:联袂互动与无缝链接 | 第262-276页 |
三、“风向标有变”:小说先行与影视后至 | 第276-285页 |
第三节 品牌与策划:影视小说出版的营销策略 | 第285-303页 |
一、品牌化战略:影视小说取得“决胜的关键” | 第285-292页 |
二、跨媒体营销:影视小说需“吆喝上几嗓子” | 第292-299页 |
三、全媒体出版:影视小说出版“重要的一环” | 第299-303页 |
结语 | 第303-308页 |
参考文献 | 第308-319页 |
附录 | 第319-357页 |
附录一:1920-1949年中国现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 第319-328页 |
附录二:1949-2010年中国当代电影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 第328-335页 |
附录三:1980-2010年中国电视小说汇总一览表(部分) | 第335-3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357-359页 |
致谢 | 第359-3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