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加班立法研究
|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 第13-14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22页 |
| 2.1 工作时间 | 第14-16页 |
| 2.2 加班 | 第16-19页 |
| 2.3 不完全被视为加班的时间 | 第19-22页 |
| 第3章 我国企业加班立法的缺陷 | 第22-32页 |
| 3.1 工作时间的界定不清 | 第23-26页 |
| 3.2 加班费基数的确定不明 | 第26-27页 |
| 3.3 工会代表权存在缺陷 | 第27-29页 |
| 3.4 劳动监察制度存在不足 | 第29-32页 |
| 第4章 企业加班立法的国际经验 | 第32-38页 |
| 4.1 德国关于加班问题的规定 | 第32-33页 |
| 4.2 日本关于加班问题的规定 | 第33-35页 |
| 4.3 美国关于加班问题的规定 | 第35-38页 |
| 第5章 完善我国企业加班立法的建议 | 第38-48页 |
| 5.1 工作时间立法的完善 | 第38-40页 |
| 5.1.1 工间休息 | 第38-39页 |
| 5.1.2 工作日之间的最短休息时间 | 第39-40页 |
| 5.2 相关配套立法的完善 | 第40-48页 |
| 5.2.1 “过劳”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 第40-41页 |
| 5.2.2 最低用工人数 | 第41页 |
| 5.2.3 统一加班费基数 | 第41-43页 |
| 5.2.4 完善工会代表权 | 第43-45页 |
| 5.2.5 完善劳动监察制度 | 第45-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