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从宏观上层面来批判现有法律制度 | 第11-13页 |
1.2.2 从微观上层面来讨论集体谈判权所存在的问题 | 第13-17页 |
1.2.3 从研究现状评析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集体谈判权基本原理 | 第19-37页 |
2.1 集体谈判权的概念辨析 | 第19-25页 |
2.1.1 集体谈判的内涵 | 第19-22页 |
2.1.2 与集体谈判的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3页 |
2.1.3 集体谈判权的含义 | 第23-24页 |
2.1.4 集体谈判权在我国的异化 | 第24-25页 |
2.2 劳工三权性质之辨析 | 第25-31页 |
2.2.1 集体谈判权属于一项自由权和消极权利 | 第25-28页 |
2.2.2 集体谈判权是一项公民权利和集体权利 | 第28-30页 |
2.2.3 集体谈判权是一项经济权利 | 第30-31页 |
2.2.4 结论 | 第31页 |
2.3 集体谈判权的特征 | 第31-34页 |
2.3.1 主体具有特殊性 | 第31-32页 |
2.3.2 目的具有单一性 | 第32页 |
2.3.3 内容或主题具有特定性 | 第32-33页 |
2.3.4 集体谈判结果需为要式合同 | 第33-34页 |
2.4 集体谈判权的理论基础 | 第34-37页 |
2.4.1 合作论 | 第34页 |
2.4.2 不完全合同理论 | 第34-35页 |
2.4.3 经济民生主义 | 第35页 |
2.4.4 经济民主论/经营权民主化 | 第35-37页 |
第3章 我国集体谈判权的现状与问题 | 第37-50页 |
3.1 集体谈判权的立法现状及问题 | 第37-42页 |
3.1.1 集体谈判权立法之宏观现状及问题 | 第38页 |
3.1.2 集体谈判权立法之微观现状及问题 | 第38-42页 |
3.2 集体谈判权的运行现状与问题 | 第42-50页 |
3.2.1 体制外工人自发的工资“集体谈判” | 第43-44页 |
3.2.2 国家主导下展开的自上而下的集体协商 | 第44-47页 |
3.2.3 总结 | 第47-50页 |
第4章 集体谈判权之域外考察 | 第50-75页 |
4.1 集体合同当事人 | 第50-57页 |
4.1.1 德国 | 第51-52页 |
4.1.2 美国 | 第52-55页 |
4.1.3 日本 | 第55页 |
4.1.4 总结 | 第55-57页 |
4.2 企业拒绝要约之救济途径 | 第57-60页 |
4.2.1 德国 | 第57-58页 |
4.2.2 美国 | 第58-59页 |
4.2.3 日本 | 第59页 |
4.2.4 总结 | 第59-60页 |
4.3 集体谈判陷入僵局之解决方式 | 第60-62页 |
4.3.1 德国 | 第60页 |
4.3.2 美国 | 第60-61页 |
4.3.3 日本 | 第61-62页 |
4.3.4 总结 | 第62页 |
4.4 集体合同的内容 | 第62-63页 |
4.5 集体合同的效力 | 第63-66页 |
4.5.1 德国 | 第64页 |
4.5.2 美国 | 第64-65页 |
4.5.3 日本 | 第65页 |
4.5.4 总结 | 第65-66页 |
4.6 集体合同履行之救济途径 | 第66-68页 |
4.6.1 德国 | 第66页 |
4.6.2 美国 | 第66-67页 |
4.6.3 日本 | 第67页 |
4.6.4 总结 | 第67-68页 |
4.7 集体谈判权演变之劳资政之关系 | 第68-75页 |
4.7.1 德国 | 第68-69页 |
4.7.2 美国 | 第69-72页 |
4.7.3 日本 | 第72-73页 |
4.7.4 总结 | 第73-75页 |
第5章 落实集体谈判权的立法建议 | 第75-82页 |
5.1 推进基层工会改革 | 第75-78页 |
5.1.1 规定集体合同当事人之雇员方只能是工会 | 第76-77页 |
5.1.2 加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 | 第77-78页 |
5.1.3 细化集体合同生效之条件 | 第78页 |
5.2 完善集体合同立法 | 第78-80页 |
5.2.1 完善集体合同内容之规定 | 第78-79页 |
5.2.2 明确规定雇主有善意谈判之义务 | 第79页 |
5.2.3 完善集体谈判僵局之化解机制 | 第79页 |
5.2.4 完善集体谈判履行之处理机制 | 第79-80页 |
5.3 完善有关罢工权的立法 | 第80-82页 |
5.3.1 明确现阶段罢工权的立法方向 | 第80-81页 |
5.3.2 合理解释《工会法》第27条 | 第81-8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