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7-8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创新点 | 第11-13页 |
第2章 非全日制用工及其法律规制的概述 | 第13-21页 |
2.1 非全日制用工的涵义 | 第13-15页 |
2.1.1 劳动法视域下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2 非全日制用工与全日制用工的比较 | 第14-15页 |
2.2 非全日制用工的成因 | 第15-17页 |
2.2.1 非全日制用工发展的背景 | 第15页 |
2.2.2 非全日制用工产生的原因 | 第15-17页 |
2.3 非全日制用工的作用 | 第17-18页 |
2.3.1 积极作用 | 第17-18页 |
2.3.2 消极作用 | 第18页 |
2.4 非全日制用工规则的法律性质 | 第18-21页 |
2.4.1 从属性 | 第18-19页 |
2.4.2 从属性弱化 | 第19-21页 |
第3章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21-28页 |
3.1 非全日制用工认定标准方面的问题 | 第21-23页 |
3.1.1 超时用工的问题 | 第21-22页 |
3.1.2 劳动报酬的问题 | 第22-23页 |
3.2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方面的问题 | 第23-25页 |
3.2.1 劳动合同的订立形式的问题 | 第23-24页 |
3.2.2 劳动合同终止以及救济的问题 | 第24-25页 |
3.3 非全日制用工社会保险方面的问题 | 第25-28页 |
3.3.1 立法方面模糊不清 | 第25-26页 |
3.3.2 参保率低 | 第26-28页 |
第4章 国外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经验 | 第28-35页 |
4.1 德国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规制 | 第28-32页 |
4.1.1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基准 | 第29-30页 |
4.1.2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 | 第30-31页 |
4.1.3 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1-32页 |
4.2 日本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规制 | 第32-35页 |
4.2.1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基准 | 第32-33页 |
4.2.2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 | 第33-34页 |
4.2.3 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 第34-35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建议 | 第35-44页 |
5.1 完善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基准 | 第35-38页 |
5.1.1 对非全日制用工中超时用工的规制 | 第35-36页 |
5.1.2 对非全日制用工工资立法方面的规制 | 第36-38页 |
5.2 健全非全日制用工解雇保护制度 | 第38-41页 |
5.2.1 对劳动合同立法方面的规制 | 第38-40页 |
5.2.2 对解除劳动合同救济途径的完善 | 第40-41页 |
5.3 健全非全日制用工的社会保险制度 | 第41-44页 |
5.3.1 对社会保险制度立法方面的规制 | 第41-42页 |
5.3.2 对社会保险制度救济途径的健全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