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理论概述 | 第9-20页 |
1.1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释义 | 第9-12页 |
1.1.1 司法裁判 | 第9-10页 |
1.1.2 可接受性 | 第10-11页 |
1.1.3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 | 第11-12页 |
1.2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评价标准 | 第12-16页 |
1.2.1 实现个案正义 | 第13-14页 |
1.2.2 符合现行法 | 第14-16页 |
1.3 裁判可接受性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国外的研究成果 | 第16页 |
1.3.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本文的研究视角——修辞学视角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司法裁判中的修辞学 | 第20-26页 |
2.1 修辞学的基本论述 | 第20-21页 |
2.1.1 修辞学在司法裁判领域的涵义 | 第20页 |
2.1.2 修辞学在司法裁判领域的历史演变 | 第20-21页 |
2.2 司法裁判领域内的修辞学主要理论 | 第21-26页 |
2.2.1 争议点理论 | 第21-22页 |
2.2.2 论题学 | 第22-23页 |
2.2.3 图尔敏论辩模式 | 第23-24页 |
2.2.4 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通过修辞实现裁判可接受性的意义 | 第26-30页 |
3.1 强化司法裁判的说服力 | 第26-27页 |
3.2 限制司法话语权的独断 | 第27-28页 |
3.3 培养公众规则意识,增强司法裁判的权威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修辞学视角下实现裁判可接受性的方法 | 第30-39页 |
4.1 庭审过程中修辞学的应用 | 第30-37页 |
4.1.1 修辞论证形式的建构 | 第31-33页 |
4.1.2 修辞的叙事策略 | 第33-37页 |
4.2 判决书中修辞学的运用 | 第37-39页 |
4.2.1 巧妙运用修辞方法论证法律问题,增强说服力 | 第37-38页 |
4.2.2 修辞与道德相结合,增强判决书的可接受性 | 第38-39页 |
第五章 修辞学对裁判可接受性的消极影响及应对措施 | 第39-46页 |
5.1 修辞学对裁判可接受性的消极影响 | 第39-41页 |
5.1.1 修辞学难以同时实现个案正义与符合现行法 | 第39-40页 |
5.1.2 修辞学理论环境与司法实践环境对接存在差异 | 第40-41页 |
5.1.3 修辞学技巧运用抑制司法裁判独立性 | 第41页 |
5.2 减少修辞学消极影响的措施 | 第41-46页 |
5.2.1 将修辞方法和逻辑方法统一于司法裁判中 | 第41-43页 |
5.2.2 将修辞学运用于民主法治环境 | 第43-44页 |
5.2.3 确立修辞适用于司法裁判领域的原则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