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3 相关文献评述 | 第12-13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3.1 地方政府 | 第13页 |
1.3.2 政府绩效评估 | 第13-14页 |
1.3.3 考核型绩效评估 | 第14页 |
1.3.4 公正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逻辑框架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6-17页 |
1.5.1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H市绩效评估现状 | 第17-25页 |
2.1 H市市直单位绩效评估情况概述 | 第17-21页 |
2.1.1 市直单位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2.1.2 市直单位绩效评估的流程 | 第19页 |
2.1.3 市直单位绩效评估的结果应用 | 第19-21页 |
2.2 H市所辖县区绩效评估情况概述 | 第21-25页 |
2.2.1 县区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2.2.2 县区绩效评估的流程 | 第23页 |
2.2.3 县区绩效评估的结果应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H市绩效评估的公正性研究 | 第25-39页 |
3.1 H市绩效评估对公正性的考量 | 第25-28页 |
3.1.1 评估组织主体公正性的考量 | 第25-26页 |
3.1.2 评估指标体系的公正性考量 | 第26-27页 |
3.1.3 评估流程和评估结果认定的公正性考量 | 第27-28页 |
3.1.4 H市为实现绩效评估公正性遵循的原则 | 第28页 |
3.2 绩效考评中出现一些公正性问题 | 第28-34页 |
3.2.1 市直单位绩效评估结果中的公正性问题研究 | 第28-31页 |
3.2.2 县区绩效评估结果中的公正性问题研究 | 第31-32页 |
3.2.3 H市绩效评估公正性中出现的问题梳理 | 第32-34页 |
3.3 造成公正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9页 |
3.3.1 考核型绩效评估的目的使然 | 第35页 |
3.3.2 “应试教育”策略深入人心 | 第35-36页 |
3.3.3 传统官场思维的影响 | 第36页 |
3.3.4 缺乏有效的第三方参与 | 第36-37页 |
3.3.5 民主评议的方式尚不成熟 | 第37页 |
3.3.6 统计数据在评估中滥用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提升绩效评估公正性的相关经验 | 第39-46页 |
4.1 国内相关经验 | 第39-42页 |
4.1.1 甘肃模式 | 第39-40页 |
4.1.2 杭州模式 | 第40-41页 |
4.1.3 思明模式 | 第41-42页 |
4.1.4 国内经验启示 | 第42页 |
4.2 国外相关经验 | 第42-46页 |
4.2.1 美国 | 第42-43页 |
4.2.2 英国 | 第43-44页 |
4.2.3 国外经验启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提升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公正性的对策建议 | 第46-49页 |
5.1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 | 第46页 |
5.2 逐步构建透明政府,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绩效评估之中 | 第46页 |
5.3 引入第三方部门,实现评估主体多元性 | 第46-47页 |
5.4 常态化开展民意调查,逐步增强顾客导向 | 第47页 |
5.5 提升评估对象间的可比性,努力实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 | 第47-48页 |
5.6 改进干部考核体系,对“虚假政绩”干部严肃查处 | 第48页 |
5.7 加强理论研究,提升绩效评估体系科学性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9-5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