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活性炭出口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 | 第12-13页 |
1.3.2 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14页 |
1.3.3 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 第14-15页 |
1.3.4 研究文献的综合评述 | 第15页 |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2.1.1 活性炭及其主要用途和分类 | 第18-19页 |
2.1.2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3 国际竞争力衡量指标 | 第20-21页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2.1 国际竞争力理论 | 第21页 |
2.2.2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蛛网模型理论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我国活性炭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第23-29页 |
3.1 我国活性炭出口的产品和生产现状 | 第23-25页 |
3.1.1 我国活性炭出口的产品结构 | 第23-24页 |
3.1.2 我国活性炭出口的企业生产情况 | 第24-25页 |
3.2 我国活性炭出口贸易格局与地位 | 第25-26页 |
3.2.1 活性炭出口在我国林化产品出口贸易中的格局与地位 | 第25页 |
3.2.2 我国活性炭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格局与地位 | 第25-26页 |
3.3 我国活性炭的产业内贸易现状 | 第26-27页 |
3.4 林化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政策 | 第2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4 基于引力模型的活性炭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6页 |
4.1 模型的设定 | 第29-30页 |
4.1.1 贸易引力模型 | 第29页 |
4.1.2 变量的说明及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4.2 主要出口贸易伙伴的选取 | 第30页 |
4.3 模型的验证 | 第30-32页 |
4.4 活性炭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4.5 活性炭出口潜力预测 | 第33-3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基于蛛网模型的活性炭出口竞争力评价 | 第36-51页 |
5.1 活性炭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 第36-39页 |
5.1.1 业绩指标 | 第36-37页 |
5.1.2 质量指标 | 第37-39页 |
5.2 做对比的活性炭出口大国的选取 | 第39-41页 |
5.3 基于蛛网模型的活性炭出口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5.3.1 活性炭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分析 | 第41-46页 |
5.3.2 分析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46-47页 |
5.3.3 蛛网模型评价结果 | 第47-48页 |
5.4 我国活性炭出口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8-49页 |
5.4.1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 第49页 |
5.4.2 高级生产要素投入较低 | 第49页 |
5.4.3 深加工程度较低 | 第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6 提升我国活性炭出口贸易竞争力的策略 | 第51-55页 |
6.1 适度提高市场准入条件 | 第51页 |
6.2 积极引进高级生产要素 | 第51页 |
6.3 继续发挥成本优势 | 第51-52页 |
6.4 改善活性炭出口贸易环境 | 第52-53页 |
6.4.1 质量标准逐步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 | 第52页 |
6.4.2 增强我国活性炭行业合作 | 第52-53页 |
6.4.3 积极发展区域性贸易合作 | 第53页 |
6.5 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 | 第53页 |
6.6 制定相对稳定的汇率机制 | 第53-54页 |
6.7 细分目标市场,制定适宜策略 | 第5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