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选题必要性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爆炸及其工程效应分析基本理论 | 第15-25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爆炸冲击波及对建筑结构的作用概述 | 第15-19页 |
2.2.1 爆炸冲击波的形成与传播 | 第15-16页 |
2.2.2 爆炸冲击波的反射与绕流 | 第16-18页 |
2.2.3 爆炸冲击波对建筑物的作用 | 第18-19页 |
2.3 基于Ls-dyna的工程结构爆炸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9-25页 |
2.3.1 软件简介 | 第19-20页 |
2.3.2 Lagrange算法、Euler算法与ALE算法 | 第20-21页 |
2.3.3 控制方程 | 第21页 |
2.3.4 显式中心差分法 | 第21-22页 |
2.3.5 接触算法 | 第22-25页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板及其与钢板复合增强结构非接触爆炸效应分析 | 第25-51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钢筋混凝土板非接触爆炸计算 | 第25-34页 |
3.2.1 钢筋混凝土建模 | 第25-26页 |
3.2.2 爆炸荷载加载方法 | 第26-27页 |
3.2.3 有限元模型 | 第27-29页 |
3.2.4 材料模型 | 第29-34页 |
3.3 钢筋混凝土板动力响应分析 | 第34-39页 |
3.3.1 位移分析 | 第34-35页 |
3.3.2 应力分析 | 第35-38页 |
3.3.3 应变分析 | 第38-39页 |
3.4 参数化分析 | 第39-44页 |
3.4.1 不同当量爆炸荷载 | 第39-41页 |
3.4.2 不同混凝土抗压强度 | 第41-42页 |
3.4.3 钢筋直径 | 第42-43页 |
3.4.4 边界条件 | 第43-44页 |
3.5 复合增强结构抗爆性能比较研究 | 第44-50页 |
3.5.1 数值模型 | 第44-47页 |
3.5.2 动力响应比较研究 | 第47-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接触爆炸对钢筋混凝土板及其与钢板复合增强结构的破坏效应研究 | 第51-69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钢筋混凝土板接触爆炸数值计算模型 | 第52-56页 |
4.2.1 流固耦合分析方法 | 第52页 |
4.2.2 研究的问题表述 | 第52-53页 |
4.2.3 有限元模型 | 第53-54页 |
4.2.4 材料模型及参数 | 第54-56页 |
4.3 钢筋混凝土板接触爆炸作用的破坏模式分析 | 第56-61页 |
4.3.1 接触爆炸破坏模式 | 第56-57页 |
4.3.2 爆炸震塌过程分析 | 第57-61页 |
4.4 钢板加固钢筋混凝土复合结构接触爆炸效应比较研究 | 第61-67页 |
4.4.1 W=0.9kg时比较研究 | 第61-63页 |
4.4.2 W=3.2kg时比较研究 | 第63-64页 |
4.4.3 W=5.0kg时比较研究 | 第64-65页 |
4.4.4 W=10.4kg时比较研究 | 第65-66页 |
4.4.5 综合分析 | 第66-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浅埋钢板-钢筋混凝土复合防护结构抗爆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 第69-87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试验概况 | 第69-70页 |
5.3 两种不同配筋形式的钢板混凝土复合结构的宏观破坏情况 | 第70-75页 |
5.3.1 配拉筋结构的宏观破坏 | 第70-72页 |
5.3.2 配箍筋结构的宏观破坏 | 第72-74页 |
5.3.3 两种配筋形式钢板混凝土复合结构的宏观破坏比较 | 第74页 |
5.3.4 浅埋钢板钢筋混凝土复合结构的爆炸整体破坏模式 | 第74-75页 |
5.4 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 第75-77页 |
5.4.1 计算模型描叙 | 第75-76页 |
5.4.2 材料参数 | 第76-77页 |
5.5 动力响应分析 | 第77-84页 |
5.5.1 土中爆炸成坑的形成过程 | 第77页 |
5.5.2 位移对比分析 | 第77-80页 |
5.5.3 应力对比分析 | 第80-83页 |
5.5.4 应变对比分析 | 第83-84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84-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