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整车试验论文

轿车追尾货车形态下的耐撞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汽车耐撞性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追尾碰撞法规第13-14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2章 轿车追尾货车有限元建模第15-28页
    2.1 汽车碰撞仿真理论第15-19页
        2.1.1 碰撞非线性有限元理论第15-17页
        2.1.2 模型单元和材料属性第17-18页
        2.1.3 模型求解控制问题第18-19页
    2.2 轿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9-20页
    2.3 货车尾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20-24页
        2.3.1 货车后防护装置建模第20-21页
        2.3.2 货车尾部壁障建模第21-22页
        2.3.3 货车尾部模型的建立及对标第22-24页
    2.4 轿车追尾货车仿真碰撞模型的建立第24页
    2.5 轿车追尾货车模型有效性验证第24-27页
        2.5.1 仿真计算的可信性分析第25页
        2.5.2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第25-26页
        2.5.3 苛刻工况下模型的稳定性分析第26-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轿车追尾货车形态下的耐撞性研究第28-43页
    3.1 轿车追尾货车事故调查分析第28-30页
    3.2 追尾形态下碰撞力的传递特性第30-32页
        3.2.1 后防护有效情况下的力传递第30-31页
        3.2.2 后防护失效情况下的力传递第31-32页
    3.3 追尾速度对轿车耐撞性的影响第32-36页
        3.3.1 货车后防护防钻撞效果分析第33页
        3.3.2 轿车B柱下端加速度变化第33-35页
        3.3.3 轿车A柱角度弯折量变化第35-36页
    3.4 偏置率对轿车耐撞性的影响第36-42页
        3.4.1 仿真结果宏观分析第37-40页
        3.4.2 轿车B柱下端加速度变化第40页
        3.4.3 轿车A柱侵入变形情况第40-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追尾形态下的轿车耐撞性优化第43-63页
    4.1 后防护失效工况的模型简化第43-44页
    4.2 轿车A柱区域材料优选第44-47页
        4.2.1 高强度材料选用第44-45页
        4.2.2 高强度材料参数第45-46页
        4.2.3 材料优选试验分析第46-47页
    4.3 轿车A柱区域刚度匹配近似建模第47-56页
        4.3.1 轿车A柱区域优化变量的设定第48页
        4.3.2 基于哈默斯雷方法的刚度匹配试验设计第48-50页
        4.3.3 基于响应面和Kriging方法的近似建模第50-56页
    4.4 基于组合算法的A柱区域优化设计第56-61页
        4.4.1 全局-梯度组合优化算法第56-58页
        4.4.2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全局优化第58-59页
        4.4.3 基于序列二次规划法的梯度优化第59-60页
        4.4.4 不同算法寻优效果比较第60-61页
    4.5 综合优化结果验证第61-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蚁群算法的纯电动汽车动力参数优化研究
下一篇:车辆—行人事故中风挡玻璃裂纹破损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