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种子活力相关性状QTL定位及相关基因的克隆

致谢第4-9页
摘要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0页
    1.1 种子活力的研究第11-16页
        1.1.1 种子活力的概念第11页
        1.1.2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第11-12页
        1.1.3 种子活力的评价指标和测定方法第12-13页
        1.1.4 种子活力相关生理生化研究第13-14页
        1.1.5 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 QTL 定位研究第14-16页
        1.1.6 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基因克隆第16页
    1.2 作物数量性状及 QTL 研究第16-28页
        1.2.1 常用的分子标记及主要特点第17-21页
        1.2.2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及应用第21-23页
        1.2.3 QTL 定位的原理和方法第23-26页
        1.2.4 基因克隆的主要方法第26-28页
        1.2.5 基因功能研究第28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8-30页
第二章 两个相关 RILs 群体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0-50页
    2.1 前言第30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2.2.1 试验材料第30页
        2.2.2 基因型分析及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第30-3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2-42页
        2.3.1 两个相关 RILs 群体基因型分析第32-40页
        2.3.2 两个相关 RILs 群体 SNP 标记连锁图谱构建和整合第40-42页
    2.4 讨论第42-50页
        2.4.1 遗传作图研究中分子标记的偏分离第42页
        2.4.2 标记类型及密度对 QTL 作图的影响第42-43页
        2.4.3 群体类型及大小对 QTL 作图的影响第43-50页
第三章 人工老化条件下玉米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 QTL 分析第50-76页
    3.1 引言第5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0-52页
        3.2.1 试验材料第50-51页
        3.2.2 人工老化处理和种子发芽实验第51页
        3.2.3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第51-52页
        3.2.4 QTL 定位及命名第52页
        3.2.5 一致性 QTL 确定和候选基因预测第5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2-69页
        3.3.1 不同人工老化处理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第52-57页
        3.3.2 人工老化状况下两个 RILs 群体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 QTL 分析第57-61页
            3.3.2.1 人工老化状况下 Pop.1 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 QTL 分析第57-59页
            3.3.2.2 人工老化状况下 Pop.2 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 QTL 分析第59-61页
        3.3.3 两个 RIL 群体间稳定表达的 QTLs第61页
        3.3.4 一致性 QTLs 和候选基因第61-69页
    3.4 讨论第69-76页
        3.4.1 不同老化处理后亲本及其 RIL 家系间的差异第69-72页
        3.4.2 两个群体基因型间差异对人工老化状况适应的不同反应第72-73页
        3.4.3 不同老化处理种子活力 mQTL 在染色体上热点分布区域第73页
        3.4.4 种子活力相关性状 QTL 与玉米候选基因间的关系第73-74页
        3.4.5 种子老化处理对糖酵解途径的影响第74页
        3.4.6 种子老化处理期间蛋白质代谢对于种子活力的重要影响第74-75页
        3.4.7 种子老化处理对于种子活力其它途径的影响第75-76页
第四章 不同温度条件下玉米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 QTL 分析第76-95页
    4.1 前言第76-7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77页
        4.2.1 试验材料第77页
        4.2.2 种子的处理和标准发芽试验第77页
        4.2.3 所测性状及其测定方法第77页
        4.2.4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第77页
        4.2.5 QTL 定位及命名第77页
        4.2.6 一致性 QTL 确定和候选基因预测第7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77-89页
        4.3.1 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第77-80页
        4.3.2 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 QTL 分析第80-82页
        4.3.3 一致性 QTL 分析和候选基因第82-89页
    4.4 讨论第89-95页
        4.4.1 不同温度条件下亲本及其 RILs 家系间的表型差异第89-92页
        4.4.2 基因型差异对不同温度条件的不同反应第92页
        4.4.3 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活力 mQTL 在染色体上的热点分布区域第92-93页
        4.4.4 不同温度条件下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 QTL 与候选基因的对应关系第93-95页
第五章 玉米种子活力相关生理性状的 QTL 分析第95-101页
    5.1 引言第95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95-97页
        5.2.1 实验材料第95页
        5.2.2 实验方法第95-97页
        5.2.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第97页
        5.2.4 QTL 分析和命名第9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97-99页
        5.3.1 所测 4 个生理性状在亲本和 RIL 群体中的平均表现第97页
        5.3.2 所测 4 个生理性状表型的相关性分析第97-98页
        5.3.3 所测 4 个生理性状表型的方差分析第98页
        5.3.4 所测 4 个生理性状 QTL 效应分析第98-99页
    5.4 讨论第99-101页
第六章 ZmqLTG3-1 基因的克隆第101-115页
    6.1. 引言第101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101-105页
        6.2.1 实验材料第101页
        6.2.2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及仪器第101-102页
        6.2.3 取材及材料处理第102页
        6.2.4 实验方法第102-105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05-113页
        6.3.1 RNA 检测第105页
        6.3.2 ZmqLTG3-1 基因 CDS 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105-106页
        6.3.3 ZmqLTG3-1 基因的序列相似性比对和系统发生进化第106-107页
        6.3.4 ZmqLTG3-1 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07-108页
        6.3.5 ZmqLTG3-1 基因编码产物的亚细胞定位第108-110页
        6.3.6 ZmqLTG3-1 转拟南芥及其功能分析第110-113页
    6.4 讨论第113-115页
        6.4.1 玉米 ZmqLTG3-1 基因的结构第113-114页
        6.4.2 玉米 ZmqLTG3-1 基因的表达第114页
        6.4.3 玉米 ZmqLTG3-1 基因在抵抗胁迫方面发挥的作用第114页
        6.4.4 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7页
Abstract第137-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独孤及研究
下一篇: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评价研究--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