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1.1.1 环境问题显著化,生态文明成为中国历史的必然 | 第10-11页 |
1.1.2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 | 第11-14页 |
1.1.3 生态文明的提出 | 第14-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论文结构 | 第18页 |
1.4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20-48页 |
2.1 基本概念阐述 | 第20-21页 |
2.1.1 生态文明的涵义 | 第20-21页 |
2.1.2 科学发展观 | 第21页 |
2.1.3 可持续发展 | 第21页 |
2.1.4 生态意识 | 第21页 |
2.1.5 生态承载力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36页 |
2.2.1 生态文明理论 | 第21-27页 |
2.2.2 人地系统理论 | 第27-29页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9-32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34页 |
2.2.5 生态承载力系统 | 第34-36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36-48页 |
2.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6-44页 |
2.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44-48页 |
第三章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内容框架研究 | 第48-56页 |
3.1 基本内涵及指导思想 | 第48-49页 |
3.2 建设的目标 | 第49页 |
3.2.1 总体目标 | 第49页 |
3.2.2 阶段性目标 | 第49页 |
3.3 建设的原则 | 第49-51页 |
3.3.1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原则 | 第49-50页 |
3.3.2 整体性原则 | 第50页 |
3.3.3 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50页 |
3.3.4 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50页 |
3.3.5 可操作性原则 | 第50页 |
3.3.6 统筹协调原则 | 第50-51页 |
3.4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内容及框架 | 第51-56页 |
3.4.1 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 第51页 |
3.4.2 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 第51-52页 |
3.4.3 与文化建设的关系 | 第52页 |
3.4.4 与政治建设的关系 | 第52-53页 |
3.4.5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总体框架 | 第53-56页 |
第四章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6-72页 |
4.1 生态文明示范区指标体系构建 | 第56-60页 |
4.1.1 指标体系构建必要性 | 第56页 |
4.1.2 指标构建原则 | 第56-57页 |
4.1.3 生态文明示范区指标体系 | 第57-60页 |
4.2 指标解释 | 第60-70页 |
4.2.1 生态环境保护 | 第61-65页 |
4.2.2 生态经济 | 第65-66页 |
4.2.3 生态文化 | 第66-68页 |
4.2.4 生态管理 | 第68-70页 |
4.3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评价的执行保障 | 第70-72页 |
4.3.1 提高指标任务的执行力度 | 第70页 |
4.3.2 完善目标考评机制 | 第70页 |
4.3.3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 第70-71页 |
4.3.4 加强指标认定和监测能力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 第71页 |
4.3.5 加强督查力度 | 第71-72页 |
第五章 河北省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证研究 | 第72-90页 |
5.1 河北省霸州市生态环境现状和问题 | 第72-75页 |
5.1.1 大气环境现状 | 第72-73页 |
5.1.2 水环境现状 | 第73-74页 |
5.1.3 工业固体废物 | 第74-75页 |
5.2 霸州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75-83页 |
5.2.1 二级指标权重 | 第76-78页 |
5.2.3 四级指标权重 | 第78-80页 |
5.2.4 一致性检验 | 第80-83页 |
5.3 霸州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评价与分析 | 第83-87页 |
5.3.1 霸州市生态文明示范区评价方法 | 第83-84页 |
5.3.2 霸州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水平评价结果分析方法 | 第84-85页 |
5.3.3 霸州市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评价与分析 | 第85-87页 |
5.4 霸州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87-90页 |
5.4.1 编制规划 | 第87页 |
5.4.2 发展循环经济 | 第87-88页 |
5.4.3 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 | 第88页 |
5.4.4 提高生态文化意识 | 第88页 |
5.4.5 加强组织保障措施 | 第88-89页 |
5.4.6 健全法律法规,加大环保力度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0-9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附录A | 第98-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