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燃气轮机(燃气透平)论文--理论论文

燃气轮机高温透平转静轮缘封严与入侵的流动传热机理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2-32页
    1.1 本章引论第12页
    1.2 研究背景和立意第12-19页
        1.2.1 燃气轮机发展现状和冷却技术第12-17页
        1.2.2 燃气轮机冷却空气系统和典型部件第17-18页
        1.2.3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1.3 研究现状第19-29页
        1.3.1 空气系统典型单元的研究进展第19-23页
        1.3.2 透平环境下的轮缘封严与入侵问题研究进展第23-28页
        1.3.3 封严流体与主流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9-32页
第2章 实验台和数值方法第32-58页
    2.1 本章引论第32页
    2.2 空气系统典型单元实验台第32-40页
        2.2.1 空气系统典型单元实验台结构和运行参数第32-36页
        2.2.2 无外流密封实验段第36-37页
        2.2.3 预旋射流实验段第37-38页
        2.2.4 瞬态液晶测量技术第38-40页
    2.3 带外流结构的轮缘密封实验台第40-49页
        2.3.1 带外流结构的轮缘密封实验台结构和运行参数第40-43页
        2.3.2 典型部件结构第43页
        2.3.3 测量方法与设备第43-47页
        2.3.4 测量误差分析第47-49页
    2.4 数值方法第49-57页
        2.4.1 控制方程和变量第50-51页
        2.4.2 网格划分和数值格式第51-54页
        2.4.3 湍流问题的处理和模型的选取第54-57页
    2.5 本章总结第57-58页
第3章 腔室内的典型流动传热问题研究第58-75页
    3.1 本章引论第58页
    3.2 无外流影响下的封严结构第58-69页
        3.2.1 实验段结构和参数第58-59页
        3.2.2 无外流影响下不同封严结构内的流态第59-64页
        3.2.3 无外流影响下的最小封严流量第64-67页
        3.2.4 无外流影响下腔室内流动数值模拟第67-69页
    3.3 预旋射流对转静系盘腔内部流动传热过程的影响第69-74页
        3.3.1 实验和数值模型第69-70页
        3.3.2 预旋射流对轮盘传热的影响第70-72页
        3.3.3 预旋射流对腔室内流态的影响第72-74页
    3.4 本章总结第74-75页
第4章 一级透平环境下转静轮缘封严问题研究第75-102页
    4.1 本章引论第75页
    4.2 一级透平环境下燃气入侵机理第75-84页
        4.2.1 实验和数值模型第75-79页
        4.2.2 透平叶栅流场对腔室内外的影响第79-84页
    4.3 入侵气体对腔室内部的影响第84-98页
        4.3.1 入侵气体对腔室内部流场的影响第84-91页
        4.3.2 入侵气体和封严气体的掺混和扩散第91-98页
    4.4 入侵气体对腔室内部传热的影响第98-100页
        4.4.1 传热影响的分析方法和模型第98-99页
        4.4.2 入侵气体对腔室内传热的影响第99-100页
    4.5 本章总结第100-102页
第5章 基于压力参数的密封效率理论模型和实验验证第102-135页
    5.1 本章引论第102页
    5.2 理论模型第102-116页
        5.2.1 轮缘间隙流动模型假设第103-104页
        5.2.2 外流场周向分布假设第104-108页
        5.2.3 外流场流向分布假设模型一第108-114页
        5.2.4 外流场流向分布假设模型二第114-116页
    5.3 效率预测模型的验证第116-131页
        5.3.1 预测模型在轴向封严结构中的实验验证第116-122页
        5.3.2 预测模型在径向封严结构中的实验验证第122-125页
        5.3.3 组分测点径向位置对匹配点的影响第125-127页
        5.3.4 主流场对匹配点的影响第127-131页
    5.4 匹配点处的流量系数修正第131-133页
    5.5 理论方法在工程设计中的可行性第133-134页
    5.6 本章总结第134-135页
第6章 透平冷却结构与轮缘间隙封严流的交互作用第135-151页
    6.1 本章引论第135页
    6.2 端壁侧向出流与封严流的交互作用第135-146页
        6.2.1 端壁侧向出流孔结构和数值模型第135-137页
        6.2.2 端壁侧向出流孔结构对间隙封严的影响机理第137-142页
        6.2.3 端壁侧向出流孔结构优化第142-146页
    6.3 透平级环境下的封严与预旋结构第146-150页
        6.3.1 预旋和封严结构参数第146-147页
        6.3.2 高位预旋结构对封严的影响第147-150页
    6.4 本章总结第150-151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51-154页
    7.1 论文总结和主要结论第151-152页
    7.2 本文创新点第152-153页
    7.3 展望第153-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5页
致谢第165-16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森林新政:政策过程与成效
下一篇:先进燃气轮机燃烧室与透平交互作用的流动传热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