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录像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 第12页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3-23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2.1.1 课堂互动研究 | 第13-17页 |
2.1.2 数学课堂录像研究 | 第17-19页 |
2.1.3 文献综述的总结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0页 |
2.2.2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第20-21页 |
2.2.3 交往教学论 | 第21-22页 |
2.2.4 交往行为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高中数学新授课课堂互动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3页 |
3.2 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下的编码设计 | 第23-27页 |
3.2.1 课堂互动编码设计 | 第23-25页 |
3.2.2 NVivo11的介绍 | 第25-27页 |
3.3 课堂互动编码的注意事项 | 第27-29页 |
第4章 高中数学新授课课堂互动实证研究 | 第29-55页 |
4.1 课堂互动整体情况分析 | 第29-49页 |
4.1.1 课堂互动编码密度表分析 | 第29-34页 |
4.1.2 课堂互动个别行为比较分析 | 第34-42页 |
4.1.3 课堂互动行为次数分布特征 | 第42-45页 |
4.1.4 课堂互动行为时长分布特征 | 第45-47页 |
4.1.5 课堂互动变量分析 | 第47-49页 |
4.2 课堂互动对比分析 | 第49-55页 |
4.2.1 性别维度的课堂互动对比分析 | 第49-52页 |
4.2.2 地区维度的课堂互动对比分析 | 第52-55页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5.1 高中数学新授课课堂互动特征 | 第55-57页 |
5.1.1 教师角色发生转变 | 第55页 |
5.1.2 课堂互动氛围融洽 | 第55-56页 |
5.1.3 采用“课堂提问—学生回答—概括总结”的互动模式 | 第56页 |
5.1.4 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 | 第56页 |
5.1.5 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 第56-57页 |
5.1.6 学生思考时间充足 | 第57页 |
5.2 高中数学新授课课堂互动存在的问题 | 第57-58页 |
5.2.1 教师言语有待进一步优化 | 第57页 |
5.2.2 合作学习的空间有待拓展 | 第57-58页 |
5.2.3 学生话语权仍需进一步赋予并激发 | 第58页 |
5.2.4 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尚待加强 | 第58页 |
5.3 提高高中数学新授课课堂互动质量的建议 | 第58-61页 |
5.3.1 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 第58-59页 |
5.3.2 增强互动主体多元化 | 第59页 |
5.3.3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 第59-60页 |
5.3.4 提升教师提问质量 | 第60页 |
5.3.5 增强评价用语针对性 | 第60页 |
5.3.6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 第60-61页 |
第6章 研究特色与反思 | 第61-63页 |
6.1 研究特色 | 第61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61-63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61-62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