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1.2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2.1 滚动轴承复合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滚动轴承复合故障信号检测面临的问题 | 第11-13页 |
| 1.3 基于共振的信号稀疏分解及应用 | 第13-14页 |
| 1.3.1 基于共振的信号稀疏分解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 1.3.2 共振稀疏分解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2章 滚动轴承复合故障信号特征分析 | 第16-26页 |
| 2.1 滚动轴承常见复合故障 | 第16-17页 |
| 2.2 滚动轴承的振动特性 | 第17页 |
| 2.3 滚动轴承复合故障信号调制特征 | 第17-25页 |
| 2.3.1 外滚道剥落与滚动体剥落的复合故障理论模型 | 第18-22页 |
| 2.3.2 内滚道剥落与滚动体剥落的复合故障理论模型 | 第22-2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基于欠定盲源分离的共振稀疏分解方法 | 第26-48页 |
| 3.1 基于局部均值分解的欠定盲源分离 | 第26-31页 |
| 3.1.1 局部均值分解方法 | 第26-28页 |
| 3.1.2 局部均值分量的盲源分离 | 第28-30页 |
| 3.1.3 独立故障特征分量的选择 | 第30-31页 |
| 3.2 共振稀疏分解的稀疏程度研究 | 第31-40页 |
| 3.2.1 滚动轴承故障信号的共振稀疏分解 | 第31页 |
| 3.2.2 品质因子的相关性对稀疏程度的影响 | 第31-34页 |
| 3.2.3 权重系数对稀疏程度的影响 | 第34-38页 |
| 3.2.4 信号分解的稀疏程度评价指标 | 第38-40页 |
| 3.3 基于欠定盲源分离的共振稀疏分解方法 | 第40-41页 |
| 3.4 滚动轴承模拟故障信号分解 | 第41-47页 |
| 3.4.1 滚动轴承内、外滚道复合故障模拟信号 | 第41-42页 |
| 3.4.2 模拟复合故障信号的欠定盲源分离 | 第42-44页 |
| 3.4.3 共振稀疏分解参数确定 | 第44-45页 |
| 3.4.4 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48-72页 |
| 4.1 实验平台和实验对象 | 第48-50页 |
| 4.1.1 实验平台及实验方案设计 | 第48-49页 |
| 4.1.2 实验对象 | 第49-50页 |
| 4.3 滚动轴承复合故障实例分析 | 第50-69页 |
| 4.3.1 内滚道与外滚道复合故障实例分析 | 第50-56页 |
| 4.3.2 内滚道与滚动体复合故障实例分析 | 第56-63页 |
| 4.3.3 外滚道与滚动体复合故障实例分析 | 第63-69页 |
| 4.4 与其它常用滚动轴承故障信号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69-71页 |
| 4.4.1 与小波分析的比较 | 第69-70页 |
| 4.4.2 与 EMD 分析的比较 | 第70-71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