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9页 |
1.1.2 课题意义 | 第9-10页 |
1.1.3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车门结构性能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3页 |
1.2.1 车门结构性能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车门结构性能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3 考虑成形历史对汽车结构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3 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有限元理论基础和网格模型建立 | 第17-30页 |
2.1 弹性力学基础 | 第17-21页 |
2.1.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 第17-20页 |
2.1.2 平面问题与薄板弯曲 | 第20-21页 |
2.2 有限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21-27页 |
2.2.1 有限元的基本思想 | 第21-22页 |
2.2.2 有限元软件的分析流程 | 第22-23页 |
2.2.3 有限元分析具体步骤 | 第23-27页 |
2.3 车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2.3.1 车门总成CATIA模型 | 第27页 |
2.3.2 车门CAE模型 | 第27-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车门冲压成形及成形因数的引用 | 第30-37页 |
3.1 冲压成形性分析 | 第30-33页 |
3.1.1 车门外板成形性分析 | 第30-31页 |
3.1.2 车门内板成形性分析 | 第31-33页 |
3.2 成形因数的引入 | 第33-36页 |
3.2.1 成形因数引入方法 | 第33页 |
3.2.2 内板外板应力数据文件 | 第33-35页 |
3.2.3 内板外板应变数据文件 | 第35-36页 |
3.2.4 内板外板厚度数据文件 | 第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车门结构性能仿真分析 | 第37-49页 |
4.1 车门结构特性以及车门性能要求 | 第37页 |
4.2 车门扭转刚度的结构性能分析 | 第37-43页 |
4.2.1 车门约束加载与求解 | 第37-39页 |
4.2.2 车门扭转刚度对比评价 | 第39-40页 |
4.2.3 关键点和单元在四种工况下的求解结果对比 | 第40-43页 |
4.3 车门下沉刚度的结构性能分析 | 第43-48页 |
4.3.1 约束以及加载方式 | 第43-45页 |
4.3.2 车门下沉刚度对比评价 | 第45-46页 |
4.3.3 车门四种工况下的下沉结果与分析 | 第46页 |
4.3.4 关键点和单元在四种求解结果对比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车门模态仿真分析与模态试验研究 | 第49-64页 |
5.1 车门数值模态与实验模态分析流程 | 第49-50页 |
5.2 车门数值模态分析 | 第50-53页 |
5.2.1 车门数值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50-51页 |
5.2.2 未考虑成形因数车门数值模态分析结果 | 第51-52页 |
5.2.3 考虑成形因数车门数值模态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5.3 车门试验模态分析理论基础与技术路线 | 第53-56页 |
5.3.1 车门试验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 第53-54页 |
5.3.2 车门试验模态设备及技术路线 | 第54-56页 |
5.4 车门试验模态分析步骤 | 第56-57页 |
5.4.1 车门试验方式的确定 | 第56页 |
5.4.2 激振系统类型的选择 | 第56页 |
5.4.3 固有频率拾振器布置位置的选择 | 第56-57页 |
5.4.4 振型拾振器布置位置及数目的选择 | 第57页 |
5.5 试验数据处理及模态实验分析结果 | 第57-60页 |
5.6 考虑成形因数的计算模态结果与试验模态结果对比 | 第60-6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