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8-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激励 | 第17-18页 |
2.激励教育 | 第18页 |
3.不当激励行为 | 第18-1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1.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第19-20页 |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页 |
3.麦克利兰的的成就激励理论 | 第20-22页 |
三、研究方法、工具、对象和步骤 | 第22-2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23-25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25-27页 |
(四)研究步骤 | 第27-28页 |
四、小学教师不当激励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 | 第28-44页 |
(一)总体调查结果 | 第28-29页 |
(二)各维度调查结果 | 第29-37页 |
1.对激励的认知 | 第29-30页 |
2.对激励的态度 | 第30-31页 |
3.激励的过程与方式 | 第31-36页 |
4.激励的效果 | 第36页 |
5.影响激励效果的因素 | 第36-37页 |
(三)影响因素分析现状 | 第37-44页 |
五、小学教师不当激励行为 | 第44-47页 |
(一)部分教师激励观念不正确 | 第44-45页 |
(二)部分教师没有端正一个正确的激励态度 | 第45页 |
(三)部分教师激励教育方式缺少科学性和灵活性 | 第45-46页 |
(四)部分教师激励时机和程度把握不当 | 第46-47页 |
六、小学教师存在不当激励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47-51页 |
(一)学校制度的因素 | 第47-48页 |
(二)教师个人的因素 | 第48-49页 |
(三)家长的因素 | 第49-50页 |
(四)学生个人因素 | 第50-51页 |
七、针对小学教师不当激励行为提出对策 | 第51-58页 |
(一)构建激励型学校文化 | 第51-53页 |
1.树立激励教育理念,形成良性的激励循环 | 第51-52页 |
2.营造激励教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52页 |
3.形成激励教育传统,让传统薪火相传 | 第52-53页 |
(二)引导教师掌握正确的激励观念和方法 | 第53-56页 |
1.树立激励教育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到公平、公正的激励 | 第53-54页 |
2.端正激励态度,正确认识激励行为 | 第54-55页 |
3.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时机和分寸,运用灵活多变的激励方法 | 第55页 |
4.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 第55-56页 |
(三)家长应及时与教师沟通协作,建立家校一体的激励机制 | 第56-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A | 第62-67页 |
附录B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