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状态评估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PC连续刚构桥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PC连续刚构桥发展 | 第12-14页 |
1.2.2 PC连续刚构桥特点 | 第14-16页 |
1.2.3 PC连续刚构桥测点布置 | 第16-17页 |
1.3 状态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 状态评估发展 | 第17-18页 |
1.3.2 状态评估方法 | 第18-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模糊理论与模型修正 | 第23-39页 |
2.1 模糊理论 | 第23-27页 |
2.1.1 模糊集合定义及表示方法 | 第23页 |
2.1.2 模糊集合运算规律 | 第23-24页 |
2.1.3 模糊评估主要算子 | 第24-25页 |
2.1.4 常用隶属函数 | 第25-27页 |
2.2 模型修正理论 | 第27-32页 |
2.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7-28页 |
2.2.2 模型修正参数选取 | 第28-29页 |
2.2.3 模型修正方法选择 | 第29-31页 |
2.2.4 模型修正流程 | 第31-32页 |
2.3 钦江三桥模型修正 | 第32-38页 |
2.3.1 有限元模型 | 第32-34页 |
2.3.2 钦江三桥模态分析 | 第34-36页 |
2.3.3 钦江三桥灵敏度分析 | 第36-37页 |
2.3.4 模型修正结果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PC连续刚构桥健康状态影响因素 | 第39-55页 |
3.1 温度 | 第39-43页 |
3.1.1 国内外规范中温度规定 | 第39-41页 |
3.1.2 温度对连续刚构桥影响 | 第41-43页 |
3.2 预应力损失 | 第43-48页 |
3.2.1 纵向预应力损失对连续刚构桥影响 | 第43-45页 |
3.2.2 横向预应力损失对连续刚构桥影响 | 第45-46页 |
3.2.3 竖向预应力损失对连续刚构桥影响 | 第46-48页 |
3.3 桥墩基础不均匀沉降 | 第48-49页 |
3.4 跨中下挠 | 第49-52页 |
3.4.1 中跨跨中下挠对连续刚构桥影响 | 第49-51页 |
3.4.2 边跨跨中下挠对连续刚构桥影响 | 第51-52页 |
3.5 混凝土收缩徐变 | 第52-54页 |
3.6 开裂 | 第5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PC连续刚构桥状态模糊综合评估 | 第55-67页 |
4.1 状态评估等级划分 | 第55-56页 |
4.2 状态评估模型 | 第56页 |
4.3 底层指标无量纲化 | 第56页 |
4.4 状态评估指标权重 | 第56-57页 |
4.5 状态评估中变权 | 第57-59页 |
4.6 状态评估指标评判标准 | 第59-65页 |
4.6.1 主梁指标评判标准 | 第59-61页 |
4.6.2 支座指标评判标准 | 第61-62页 |
4.6.3 桥墩指标评判标准 | 第62-63页 |
4.6.4 桥台指标评判标准 | 第63-64页 |
4.6.5 墩台基础指标评判标准 | 第64-65页 |
4.7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65页 |
4.8 模糊综合评估向量处理 | 第65-66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第67-84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7页 |
5.2 测点布置 | 第67-70页 |
5.3 静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0-74页 |
5.3.1 静应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0-73页 |
5.3.2 静挠度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3-74页 |
5.4 动力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74-78页 |
5.5 钦江三桥状态评估 | 第78-81页 |
5.5.1 底层指标评判向量和权重 | 第78-80页 |
5.5.2 中层指标评判向量和权重 | 第80-81页 |
5.5.3 钦江三桥总体评定等级 | 第81页 |
5.6 状态评估程序编写 | 第81-8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总结 | 第84页 |
6.2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工程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