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ES | 第5-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前言 | 第10-21页 |
1.1 中药蒲公英的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1.1 蒲公英的研究历史 | 第10页 |
1.1.2 蒲公英的形态、种类以及地理分布 | 第10页 |
1.1.3 蒲公英的有效成分 | 第10-11页 |
1.1.4 蒲公英的药理活性 | 第11-12页 |
1.1.5 蒲公英的在兽医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1.6 蒲公英的开发与利用 | 第13页 |
1.2 细菌生物膜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1.2.1 细菌生物膜的发现 | 第13页 |
1.2.2 细菌生物膜的定义 | 第13页 |
1.2.3 细菌生物摸的形成 | 第13-15页 |
1.2.4 细菌生物膜的特点 | 第15页 |
1.2.5 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机制 | 第15页 |
1.2.6 细菌生物膜的体外研究 | 第15页 |
1.2.7 葡萄球菌形成的生物膜 | 第15-16页 |
1.2.8 生物膜结构成分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 第16页 |
1.2.9 细菌生物膜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学 | 第17-18页 |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以及其毒力因子 | 第18页 |
1.3.3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3.4 金葡菌的耐药状况 | 第18页 |
1.3.5 金葡菌的耐药机制 | 第18-19页 |
1.4 抗菌抗病毒中草药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 | 第19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菌株 | 第21页 |
2.1.2 仪器与试剂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1 试剂的制备 | 第22页 |
2.2.2 菌种复苏 | 第22页 |
2.2.3 蒲公英提取物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4 蒲公英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以及MBC的测定 | 第23页 |
2.2.5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模型的建立 | 第23页 |
2.2.6 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生物膜形成的验证 | 第23页 |
2.2.7 亚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 | 第23-24页 |
2.2.8 蒲公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MBIC和MBBC | 第24页 |
2.2.9 结晶紫半定量點附试验 | 第24页 |
2.2.10 蒲公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eDAN分泌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11 不同浓度的蒲公英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消除作用 | 第25页 |
2.2.12 蒲公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 第25页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3.1 蒲公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浮游菌的MIC和MBC | 第26页 |
3.2 蒲公英水提物对金葡萄球菌生物膜的MBIC和MBBC | 第26页 |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鉴定 | 第26-27页 |
3.4 结晶紫半定量试验检测蒲公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 | 第27-28页 |
3.5 蒲公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eDNA分泌的影响 | 第28-29页 |
3.6 蒲公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 第29-34页 |
4 讨论 | 第34-38页 |
4.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耐药性 | 第34页 |
4.2 蒲公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浮菌和生物膜的抑制和灭杀作用 | 第34-35页 |
4.3 亚抑菌浓度蒲公英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诱导作用 | 第35页 |
4.4 蒲公英水提物对eDNA的影响 | 第35页 |
4.5 扫描电镜的特点 | 第35-36页 |
4.6 蒲公英的临床应用 | 第36-38页 |
5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