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汉魏六朝赋引《诗》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0 绪论第10-13页
1 《诗经》在汉魏六朝的传播与接受第13-26页
    1.1 由“诗”到“经”——《诗》的经学化第13-16页
        1.1.1 采诗说第13-14页
        1.1.2 献诗说第14-16页
    1.2 《诗经》在两汉时期的传播与接受第16-21页
        1.2.1 “鲁、齐、韩、毛”四家诗第17-20页
        1.2.2 四家诗比较第20-21页
    1.3 《诗经》在魏晋南北时期的传播与接受第21-24页
        1.3.1 魏晋时期的《诗经》传播第21-23页
        1.3.2 南北朝时期《诗经》的传播与接受第23-24页
    1.4 小结第24-26页
2 《诗经》影响下的汉魏六朝赋论第26-35页
    2.1 两汉赋论第26-30页
        2.1.1 两汉赋家与经学家的双重身份第26-28页
        2.1.2 两汉关于诗、赋关系的探讨——“赋源于诗”第28-29页
        2.1.3 汉赋的创作旨归——合于风、雅、颂第29-30页
    2.2 魏晋南北朝赋论第30-34页
        2.2.1 关于诗赋关系的探讨——赋源于诗之六义第31-32页
        2.2.2 关于赋的创作旨归的探讨——尚丽重情,兼有讽谏第32-34页
    2.3 小结第34-35页
3 汉魏六朝赋引《诗》、用《诗》考第35-56页
    3.1 汉魏六朝赋赋引《诗》分析第35-52页
        3.1.1 直接引用《诗经》成句第36-41页
        3.1.2 改编《诗》句第41-48页
        3.1.3 引用《诗》名或“六经”、“六艺”名第48-51页
        3.1.4 化用诗义第51-52页
    3.2 汉魏六朝赋引《诗》特点分析第52-54页
        3.2.1 对《风》、《雅》、《颂》的援引偏重第52-53页
        3.2.2 对《诗经》意象的使用第53-54页
    3.3 汉魏六朝赋引《诗》的意义第54-56页
4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附录:汉魏六朝赋引《诗》表第60-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6-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红楼梦》后四十回人物形象试探
下一篇:论萧乾短篇小说中的儿童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