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工诱导型乳腺炎基因表达谱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19页
    1.1 前言第11页
    1.2 奶牛乳腺炎抗性选择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1 奶牛乳腺炎致病因素第11-12页
        1.2.2 奶牛乳腺免疫及防御机制第12-13页
        1.2.3 奶牛乳腺炎抗性性状的挑选第13页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型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第13-14页
    1.4 基因芯片技术在奶牛上应用研究进展第14-16页
        1.4.1 基因芯片技术简介第14页
        1.4.2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3 基因芯片技术在奶牛上的应用第15页
        1.4.4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前景第15-16页
    1.5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奶牛上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5.1 荧光定量PCR技术简介第16页
        1.5.2 荧光定量PCR的分类及方法第16-17页
        1.5.3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奶牛乳腺炎中的应用第17-18页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9-30页
    2.1 材料第19页
        2.1.1 实验动物第19页
        2.1.2 菌种第19页
        2.1.3 奶样第19页
        2.1.4 组织样第19页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第19-22页
        2.2.1 主要试剂及配制方法第19-21页
        2.2.2 主要仪器设备第21-22页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2页
        2.3.1 主要生物学数据库第22页
        2.3.2 主要分析软件第22页
    2.4 方法与步骤第22-30页
        2.4.1 RNA提取(mirVana RNA Isolation Kit提取Total RNA)第22-23页
        2.4.2 金黄色葡萄球菌复苏、培养、鉴定及保存第23页
        2.4.3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乳腺炎人工诱导第23-24页
        2.4.4 奶牛人工诱导金葡菌型乳腺炎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第24-27页
        2.4.5 芯片结果数据分析与处理第27页
        2.4.6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分析第27-30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0-53页
    3.1 总RNA提取及检测第30页
    3.2 金黄色葡萄球菌复苏、培养及鉴定第30-31页
    3.3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乳腺炎人工诱导试验第31-33页
        3.3.1 攻毒后奶牛临床表现变化第31页
        3.3.2 攻毒后奶牛BMT检测情况第31页
        3.3.3 攻毒后奶牛乳中SCC变化情况第31-32页
        3.3.4 攻毒后奶牛乳腺组织切片观察第32-33页
    3.4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工诱导型乳腺炎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第33-49页
        3.4.1 总RNA提取质量控制第33-34页
        3.4.2 基因芯片杂交及数据标准化第34-36页
        3.4.3 表达谱芯片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36-49页
    3.5 差异表达基因的Q-PCR验证第49-53页
        3.5.1 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的溶解曲线第49-50页
        3.5.2 进行Q-PCR验证基因的扩增曲线第50-51页
        3.5.3 进行Q-PCR验证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定量分析第51-53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53-57页
    4.1 人工诱导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乳腺炎试验第53-54页
        4.1.1 奶牛乳腺炎疾病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第53页
        4.1.2 病原菌及供试奶牛的选择第53页
        4.1.3 人工诱导奶牛乳腺炎症状及变化第53-54页
    4.2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工诱导型乳腺炎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第54-55页
        4.2.1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第54页
        4.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第54-55页
        4.2.3 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分析第55页
    4.3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人工诱导型乳腺炎Q-PCR验证分析第55-56页
    4.4 关于相关基因作为奶牛乳腺炎候选基因的讨论第56-57页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5页
附录第65-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摄取相关调控基因rstA与fur对禽病原性大肠杆菌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的影响
下一篇:大理洱源两热泉宏基因组比较及β-Galactosidase的克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