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道”与小城镇--对甘庄道路的人类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24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一) 历史地理学研究 | 第8-9页 |
(二) 交通社会学研究 | 第9-11页 |
(三) 人类学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四) 其他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五) 对田野点及相关道路的研究 | 第13-16页 |
1. 所谓“元江人类学”的研究 | 第13-14页 |
2. 对甘庄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3. 对甘庄域内公路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田野点概述 | 第16-24页 |
(一) 基本概况 | 第16-18页 |
(二) 区划沿革 | 第18-19页 |
(三) 人口变迁 | 第19-21页 |
(四) 侨场变革 | 第21-24页 |
第一章 驿道时期的“甘庄坝” | 第24-36页 |
一、驿道路线 | 第24-29页 |
(一) 滇南路线 | 第24-27页 |
(二) 元江路线 | 第27-28页 |
(三) 山坝哨卡 | 第28-29页 |
二、过境之地的萧索 | 第29-33页 |
(一) 瘴疫畏途 | 第29-31页 |
(二) 人口初兴 | 第31-32页 |
(三) 各行其道 | 第32-33页 |
三、作为村寨的“甘庄坝” | 第33-36页 |
(一) 甘庄傣寨 | 第33-34页 |
(二) 青龙重镇 | 第34-35页 |
(三) 尚未彰显的区域地位 | 第35-36页 |
第二章 213国道时期的“甘庄华侨农场” | 第36-46页 |
一、213国道与本地道路的修建 | 第36-40页 |
(一) 213国道的修建与通车情况 | 第37-38页 |
(二) 场部道路的规划与修建 | 第38-39页 |
(三) 国防战略与生产需要的修路动机 | 第39-40页 |
二、道畔经营的兴盛 | 第40-43页 |
(一) 公营商业的兴起 | 第41页 |
(二) 公路商业带的盛极一时 | 第41-42页 |
(三) 生鲜水果运输的艰难起步 | 第42-43页 |
三、作为侨场的初步繁荣 | 第43-46页 |
(一) 人口的汇聚 | 第43-44页 |
(二) 文化的碰撞 | 第44-45页 |
(三) 超越青龙的发展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昆曼国际公路时期的“甘庄街道” | 第46-57页 |
一、高速公路与本地道路的修建 | 第46-49页 |
(一) 昆曼公路的建成通车情况 | 第46-47页 |
(二) 甘庄内部道路的改建 | 第47-48页 |
(三) 路网建设的互相促进 | 第48-49页 |
二、经济发展的转型 | 第49-52页 |
(一) 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49-50页 |
(二) 商业带的转移 | 第50-51页 |
(三) 由线到点的转变 | 第51-52页 |
三、作为街道的城镇化发展 | 第52-57页 |
(一) 中心人气的聚集 | 第52-53页 |
(二) 混合文化的形成 | 第53-55页 |
(三) 现代城镇的建设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路人类学视野中的甘庄及其道路 | 第57-64页 |
一、路与甘庄的现代性发展 | 第57-59页 |
二、路与甘庄的全球化前景 | 第59-61页 |
三、路与甘庄的区域性地位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