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8-16页 |
(一) 瘴气的概念性、基础性研究 | 第8-12页 |
1、从疾病史的视角对瘴气解释 | 第9页 |
2、社会文化史视角下的瘴气研究 | 第9-12页 |
(二) 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瘴气研究 | 第12-13页 |
(三) 对广西地区瘴气的研究 | 第13-15页 |
(四) 对疾病的医疗及应对研究 | 第15-16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6页 |
1、时间限定 | 第16页 |
2、区域限定 | 第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2、图表分析法 | 第16页 |
五、创新与难点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记载中瘴气相关问题 | 第17-23页 |
一、瘴气名称的变化 | 第17页 |
二、文献记载下的瘴气含义 | 第17-18页 |
三、瘴气产生的原因 | 第18-20页 |
四、瘴气的种类 | 第20-21页 |
五、古人对待瘴气的态度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文献所见历史时期广西瘴气分布变迁的时空特征 | 第23-39页 |
第一节 汉魏六朝时期广西地区瘴气的分布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隋唐时期广西地区瘴气分布 | 第24-28页 |
第三节 宋元时期广西地区瘴气分布 | 第28-32页 |
第四节 明清时期广西地区瘴气分布 | 第32-39页 |
第三章 区域开发历史进程与瘴气分布变迁 | 第39-49页 |
第一节 从广西政区设置看广西开发进程 | 第39-41页 |
一、汉晋时期中央对广西地区的管辖 | 第39页 |
二、隋唐宋时期中央对广西地区的管辖 | 第39-40页 |
三、元明清时期中央对广西地区的管辖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瘴气分布变迁 | 第41-44页 |
一、广西地区人口增长概况 | 第41-42页 |
二、宋以前广西各地人口发展与瘴气分布变迁 | 第42-43页 |
三、元明清时期广西各地人口发展与瘴气分布变迁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广西地区农业发展与瘴气分布变迁 | 第44-49页 |
一、农业整体发展概况 | 第44-45页 |
二、政府奖励垦殖的政策 | 第45-47页 |
三、玉米、甘薯的普遍推广 | 第47-48页 |
四、森林破坏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瘴气变迁与官方应对措施 | 第49-58页 |
第一节 瘴气与广西地区特殊的政区设置 | 第49-50页 |
第二节 瘴气与广西地区独特的官制 | 第50-53页 |
第三节 瘴气与广西地区特有的军事征防 | 第53-55页 |
第四节 瘴气与中央王朝对广西医疗的建设 | 第55-58页 |
一、在广西设置医疗机构 | 第55-56页 |
二、推广医学知识 | 第56页 |
三、借助神灵,抚慰人民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瘴气变迁与非官方社会应对措施 | 第58-65页 |
第一节 唐以来士大夫应对瘴气措施 | 第58-60页 |
一、“移风易俗运动” | 第58-59页 |
二、研究瘴气并著书立说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民间应对措施 | 第60-65页 |
一、薏苡防瘴 | 第60-61页 |
二、槟榔防瘴 | 第61页 |
三、饮酒防瘴 | 第61-62页 |
四、吸烟防瘴 | 第62页 |
五、其他饮食防瘴 | 第62-63页 |
六、“干栏”建筑以及各种风俗防瘴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