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国医学理论论文

1912年以前岭南中医皮肤科学术发展脉络及传承情况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8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目前岭南医学研究状况第13-16页
    第一节 岭南医学的起源及特点第13页
    第二节 现代学者对岭南医学的研究贡献第13-16页
第二章 岭南皮肤科古籍的查找情况及其特点第16-20页
    第一节 岭南皮肤科古籍的查找情况第16-18页
    第二节 岭南皮肤科古籍特点第18-20页
第三章 各朝代皮肤科发展情况第20-29页
    第一节 晋唐时期岭南皮肤科发展情况第20-22页
        一、《肘后备急方》的基本情况第20页
        二、《肘后备急方》内外合治皮肤病第20-21页
        三、《肘后备急方》皮肤病领域的创新第21页
        四、《肘后备急方》用药特点第21-22页
        五、晋唐时期岭南皮肤科发展特点第22页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岭南皮肤科发展情况第22-24页
        一、《太平圣惠方》对岭南皮肤科的贡献第22页
        二、《幼幼新书》对岭南小儿皮肤科的贡献第22-23页
        三、《岭南卫生方》对岭南皮肤科的贡献第23页
        四、宋金元时期岭南皮肤科的发展特点第23-24页
    第三节 明朝时期岭南皮肤科发展情况第24-25页
        一、《明医杂著》对岭南皮肤科的贡献第24-25页
        二、明朝岭南皮肤科的发展特点第25页
    第四节 清朝岭南皮肤科发展情况第25-29页
        一、清代各类岭南皮肤医著情况第25-26页
        二、医方类医著代表医家、医著发展及临证概况第26-27页
        三、其余医著代表医家、医著发展及临证概况第27-28页
        四、清代皮肤科的发展特点第28-29页
第四章 岭南地区特殊地理气候及岭南人民体质情况第29-31页
    第一节 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第29页
    第二节 岭南地理气候特点对人的体质的影响第29-30页
    第三节 岭南地区核心病因病机第30-31页
第五章 岭南皮肤科学术传承与发展第31-35页
    第一节 岭南皮肤科学术传承第31-33页
        一、岭南医学传承于中原中医学第31页
        二、古代岭南皮肤科的传承与中原中医外科三大派的关系第31-33页
    第二节 岭南医家传承外科三大派思想后的学术创新第33-35页
        一、岭南医家代表——符霁光第33页
        二、岭南医家代表——杜茂英第33页
        三、岭南医家代表——梁思祺、周桂山第33-34页
        四、古代岭南皮肤医家的学术创新第34-35页
第六章 榻国维教授治疗湿疹用药规律分析第35-43页
    第一节 方药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5页
    第二节 数据挖掘结果第35-40页
    第三节 结果分析第40-43页
第七章 讨论与总结第43-50页
    第一节 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岭南人体质第43-44页
    第二节 古代岭南皮肤科的发展脉络第44-45页
    第三节 古代岭南皮肤科传承和创新第45-46页
    第四节 当代榻国维教授对古代岭南中医皮肤科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46-48页
    第五节 岭南皮肤科的思考和展望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1页
附录第51-55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慢性锰中毒诱导大鼠听觉损伤的研究
下一篇:七世纪以来广西地区瘴气分布变迁与社会应对研究